酉陽陽戲

酉陽陽戲

陽戲,又名臉殼戲,廣泛流傳在酉陽縣的小河、丁市、李溪、銅鼓等地。 酉陽陽戲的聲腔、曲牌、演出形式和風格都十分獨特,不同於鄰近區縣的陽戲,保持了本身樸質的特性與源流。 昔日,跳陽戲是男子的事,曾有“男子妝飾如社火,擊鼓以唱神歌”的說法。

酉陽陽戲

(圖)酉陽陽戲酉陽陽戲

陽戲,又名臉殼戲,廣泛流傳在酉陽縣的小河、丁市、李溪、銅鼓等地。目前,小河鎮興隆村以及銅鼓鄉車壩村的陽戲班子仍然享有盛名。日前,隨著國家啟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工程”,酉陽自治縣獨具地方特色的面具陽戲被列為重點申報對象。
酉陽陽戲的聲腔、曲牌、演出形式和風格都十分獨特,不同於鄰近區縣的陽戲,保持了本身樸質的特性與源流。據清同治年間《酉陽直隸州總志》對陽戲的記載:“病癒還願,謂之陽戲,則多至10餘人,生、旦、淨、醜、袍、帽、冠、服,無所不具。偽飾女旦,亦居然梨園弟子。”相傳,酉陽陽戲起於唐朝,其祖師爺是冉法興、陳法靈。至今在演出前仍有先敬師祖的規矩,牌位上寫著“唐朝起教歷代戲官”8個字。陽戲的繼承多是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傳,一般都是口頭授藝。
昔日,跳陽戲是男子的事,曾有“男子妝飾如社火,擊鼓以唱神歌”的說法。跳陽戲時,最神秘的莫過於舉行“開箱”儀式。 “開箱”實際上是開始跳戲的一個先頭儀式,由德高望重的壇主(班主)主持。首先將一個神箱子抬出,放在神龕上,然後殺雞敬神,燒香點燭祭天,三叩九拜之後,即高誦數百字的“開箱詞”。壇主念完,打開箱子,取出帥旗、刀箭和面具,再將面具供奉在神龕上。
興隆村陽戲的壇主名叫吳長富,是一個年近八旬的土家老人,對陽戲的歷史和跳法非常熟悉,演出時他不僅能唱能跳,還能打鼓。在隊員們心裡,他是陽戲班的靈魂人物。
伴隨著激烈鼓點的敲響,陽戲表演開場了。穿上了鮮艷的服裝、頭戴面具,用古老的面具院落舞將觀者的遐想帶入到一個古老而悠遠的時空。他們的動作配合很默契,手中的兵器揮舞很靈活。隨著鼓聲的輕重、快慢,整個舞蹈層次分明、乾淨利落、有主有輔、有起有伏,舞姿明快而有寄寓,步伐多變而節奏感強。
陽戲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大孝記》、《蟒蛇記》、《恩哥記》、《征東》、《征西》、《薛剛反唐》、《唐王落難》、《穆桂英》等。其唱腔曲牌有皇生腔、丞相腔、元帥腔、小生腔等。
陽戲許多招式都是模仿戰爭而來,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陽戲的舞蹈動作伸展弧度並不大,兩個對跳的人動作接近於亦步亦趨,不像常規舞蹈中有揮灑自如的肢體動作,但這正充分說明了陽戲具有濃厚的寫意特徵。興隆陽戲與心靈共舞,舞者和遙遠歷史時空的對話,讓人震撼。
陽戲原本是人們通過它寄寓來年的好運,現更多地作為一項強身健體的活動和一項文化生活,它自娛的意義更加明顯。陽戲原本是祖上流傳下來的本土文化,如今會有這么多山外遊人和民俗文化愛好者前來感受陽戲這個民間文化“活化石”的魅力,讓當地村民很受鼓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