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職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省委、省政府關於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起草有關教育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並監督執行。
(二)研究擬定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年度計畫;制定教育體制改革政策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重點、結構、規模、速度和步驟,並負責指導、協調、督促實施;負責全市教育信息的統計工作。
(三)負責局屬單位的黨建工作;指導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品德教育工作、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工作、國防教育工作及安全穩定工作。
(四)負責授權範圍內的幹部管理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教育系統的紀檢、監察、審計、統戰、老幹部和群團工作。
(五)綜合管理全市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成人教育、師範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少數民族教育、地方高等教育、遠程教育等工作;指導各縣(市)區、各部門的教育工作;負責教育督導與評估。
(六)統籌規劃、協調指導全市各類學校教育體制、辦學體制及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協調教育內部與外部的關係,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體制及其運行機制。
(七)統籌管理本部門教育經費;參與擬定教育撥款、教育基建投資等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政策和措施;監督管理教育費附加及教育部門預算外資金的使用;按有關規定管理國內外對我市教育事業的援助和貸款。
(八)主管全市教師工作。負責教師資格認定管理工作;負責全市教師學歷培訓、繼續教育等業務培訓工作;負責教育系統的表彰獎勵工作,指導各級各類學校內部人事與分配製度改革。
(九)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市屬學校的設定、更名、撤消與調整;按照有關規定配合有關部門提出各級各類學校編制標準。
(十)會同有關部門擬定市屬高校、中等專業學校、職業學校、師範學校、中國小的招生指導計畫並組織實施;制定師範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政策,負責師範類院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
(十一)負責管理教育系統教科研工作和信息化建設,協調指導市屬高校承擔有關科研項目的實施工作。
(十二)歸口管理教育系統的外事工作,負責同國外和港、澳、台地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十三)管理局屬事業、企業單位;指導落實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指導全市推廣國語工作;指導教育學會、協會、基金會等社團組織工作。
(十四)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機構設定
處室之窗
辦公室 人事處 組織幹部處 宣傳外事處 財務處 基礎教育處 職成教處 高教處 體衛藝處
師資培訓處 紀委發展計畫法規處 離退休幹部處 督導室 民辦教育管理處 機關黨委信訪 處團委 安保處
教育業務
基礎教育職成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 宣傳外事 人事管理 財務管理 體衛藝教 教育督導 師資培訓 紀檢監察 基本建設 安全管理 教育法制 信息技術 人事任免 規劃計畫 教育科研 勤工儉學 綜合工作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局長:王中立
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劉鵬利
副 局 長:葛飛
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大龍
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馬新安
黨組成員、副局長:曾昭傳
黨組成員、副調研員:張少亮
黨組成員、副調研員:王巨濤
黨組成員、副調研員:郭躍華
所獲榮譽
2017年11月,榮獲第四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教育概況
截止2011年底,全市有各級各類教育學校2324所,在校生242.8萬人,教職工13.88萬人。其中:
(一)在鄭高等院校54所,在校生78.3萬人(其中地方高校13所,在校生15萬人)。各級各類中初等教育學校1521所,在校生138.02萬人。其中,普通高(完)中104所,在校生16.69萬人;普通國中261所,在校生27.38萬人;中職學校128所,在校生29.66萬人;國小1016所,在校生64.17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1所,在校生1030人;工讀學校1所,在校生151人。全市各級各類中初等教育學校教職工8.93萬人,其中專任教師7.6萬人。另有幼稚園1005所,在園幼兒26.48萬人,教職工2.6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47萬人。
(二)鄭州市區有國小172所,在校生21萬人;國中58所,在校生9.5萬人;高(完)中60所,在校生7.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76所,在校生24萬人;幼稚園245所,在園幼兒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生437人。
(三)鄭州市教育局直接舉辦和管理的學校有63所(市屬高校5所,市屬中等職業學校11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完中16所,普通國中19所,國小1所,盲聾啞學校1所,工讀學校1所,幼稚園2所。在校生14.8萬人,教職工9775人。)
幾年來,鄭州教育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教育規模及整體實力得到長足發展,在助推鄭州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不斷強化教育發展的基礎保障。如今,全市九年義務教育在校生鞏固率96%,達到國家2020年指標要求;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學校比例89%,接近國家2020年指標要求。一是不斷強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2009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80.4億元,財政性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2.2%,國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分別為1489元和66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56元和92元。農村國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分別為1539元和679元,比國家規定標準高出1009元和349元。二是真正免費的教育開始實施。2006年提前全省一年,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了免收雜費政策,惠及學生66.63萬人。2007年又投入1.6億元在全省率先全面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和作業本費。2008年秋季,城市也開始免除義務教育階段雜費。
(二)千方百計拓展基礎資源建設。一是加強學校建設的布局規劃。2006年以來,市人大先後審議通過了《鄭州市城市中國小幼稚園規劃建設管理條例》、《鄭州市市區中國小布局規劃(2006-2020)》,與此相配套的“教育用地儲備制度”及“教育用地補償機制”也正在醞釀籌劃當中,初步構建起旨在推進教育資源良性拓展和合理布局的較為系統的地方性法規體系,為均衡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不斷完善建校機制,千方百計增加學位資源。2009年市區18所中國小實現開工建設,累計增加學位2萬個以上;2010年市區中國小新建數量首次超過改擴建數量,開工新建10所、改擴建了6所中國小校,新增1.8萬個學位;2011年又謀劃40所、力爭30所、確保25所中國小校開工建設,將新增學位3萬個以上;同時啟動新建、改擴建幼稚園106所,增加班數1256個,建校力度空前。三是啟動實施了優質教育資源倍增工程,解決社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需求,僅一年,鄭州市優質學位增量總數就達到14420個。
(三)統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一是於2009年,啟動實施了教育均衡發展行動計畫五大工程,即體制創新工程、資源拓展工程、質量管理工程、隊伍提升工程和教育關愛工程。2010年又在此基礎上細化提出了10個重大實驗項目和14個重點專項工程,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全市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行動綱領。二是優先安排資金改善農村辦學條件。2009-2010年,兩年內全市農村所有國中全部建立起了標準化的實驗室,農村所有中國小都擁有了鋼琴等常備體育藝術教學器材,為69所農村寄宿制中國小校配齊學生用床20124張、餐桌椅10300套。三是大力開展城鄉教師交流,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城鄉教師交流工作。截止2011年,共有421所學校3397名教師參與城鄉教師交流工作,全面建立起城鄉教師互動,資源共享的新機制。同時,每年均選派一批副校級後備幹部到農村、艱苦地區學校進行掛職鍛鍊。
(四)大力促進內涵質量提升。一是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2010年是鄭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走過的第一個十年,至此鄭州市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所有學生,已全部實現課程改革。2009年,我市又探索出了具有鄭州特色的“道德課堂教學模式”,《中國教師報》以“鄭州變法”為題對這一探索和實踐進行了專題報導。二是大力促進教學手段變革。從2010年起,鄭州市投入2億元,兩年內在全市城鄉中國小的所有班級建起了現代信息教育“班班通”教學系統,使全市中國小告別了“黑板+粉筆”的傳統課堂教學,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電子教學,構建起了覆蓋全市城鄉中國小的數位化教育服務體系。三是不斷深化招生制度和評價辦法改革,從2002年開始,在省、市示範性高中的招生中實施了推薦生和分配生制度,2008年取消了推薦生,從市區省級示範性高中統招計畫中劃出40%的比例用於分配生的招生,2010年達到60%。四是適應學生多樣化和個體化發展需要,大力創建特色學校。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為目標,在全市啟動開展了特色學校創建活動,“提高每一位教師、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正逐步成為現實。
(五)實施機制體制改革和創新。一是把市區84所中學劃分為13個學區,大力推行學區制改革,僅實施一年,省政府要求向全省推廣實施,《中國教育報》首次以頭版頭題關注鄭州教育,對其進行了專題報導;二是積極完善建校機制。為解決市區中國小建校難問題,完善了市區中國小用地規劃使用配套政策,出台了《2009年—2020年普通中國小教育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創造性地用“橙線”對未來10年內教育用地進行了定點控制,共規劃639片2萬餘畝教育建設用地。三是在全市範圍內確定了28所市級示範性高中以下的高中和完中,開展相對薄弱學校診斷活動,還聯合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實施“薄弱學校優質化工程”項目,選定15所學校接受國內教育教學的高端專家以及知名中學校長實地指導。四是為扶持民辦學校健康持續發展,出台了《鄭州市民辦學校扶持若干意見》;同時,根據民辦和集體幼稚園的辦園現狀,研究並出台了《鄭州市幼稚園設定標準》、《民辦幼稚園達標升級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扶持幼稚園及民辦幼稚園的優惠政策。
(六)著力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發展能力。一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力實施職業教育攻堅工程。全市有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15所,省級重點職業學校14所。非學歷培訓機構600餘所,年培訓規模達到45萬人次。近幾年來各類中職每年招生達6萬人左右,高中段教育職普比1.06︰1,符合國家要求。平均就業率達98%以上。建設鄭州市職業教育園區項目, 2010年被教育部確定為職業教育園區化發展的綜合實驗項目,同時,還配套1000萬元,圍繞鄭州市產業發展需要,新建了6 個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基地。另外,鄭州市宜居職教城也正在加快推進當中。二是為解決在鄭創業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積極完善“綠色通道”服務政策,市區每年接收3萬名左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其中88.34%的學生在公辦學校就讀。2011年又放寬政策,6所省級示範性高中和市級示範性高中將首次面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招生,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鄭可安心接受12年教育。
(七)不斷完善隊伍建設機制。一是建立著眼於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培養機制平台。2010年,我市啟動實施鄭州市中國小梯級名師培養工程,通過搭建“學校首席教師—鄭州市骨幹教師—鄭州市名師—鄭州市傑出教師—鄭州市教育名家”的梯級教師培養平台,激勵廣大教師朝著更高的目標不斷攀升,初步建立起了由1500名骨幹教師、300名名師、10名傑出教師構成的鄭州市優秀教師梯隊。2010年教師節,市委、市政府對10名首屆傑出教師給予了每人一部小轎車的重獎(價值10萬元)。二是著力培養打造優秀的幹部隊伍。十一五期間,我局委託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舉辦了四期校級幹部集中強化培訓班,培訓學員300餘人;連續4年與新加坡教育部開展了“鄭州-新加坡校長”論壇活動。積極推進專家型校長隊伍建設,開辦鄭州教育專家論壇,創辦優秀校長工作室。三是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培訓。截止2010年底,我市國小、國中和高中的教師高學歷率分別達到90.13%、71.38%和15.56%,均位居全省第一。四是不斷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制定了教師績效工資實施辦法;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構建起了既符合政策、又符合教育教學實際的教師招錄、試用和入編機制;加強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管理的暫行辦法也即將出台。
(八)高度重視民生熱點問題改善。一是在2010年,對具有鄭州戶籍並在市屬及縣(市)、區屬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實行了免學費政策,35087名鄭州戶籍中職學校在校生,在享受市政府每生每年補貼1000元學費的基礎上,又免除了全部學費,這在全國尚屬首創。二是加大濟困助學力度。2010年,農村貧困寄宿生補助標準國小和國中分別提高了1元,補助資金達3480萬元;並對低保家庭和生活特別困難家庭考上高中、大學的學生給予資助,僅2010年共資助1831人,發放資金1141萬元。三是關注學生安全,近幾年來全市學校沒有發生一起群體性安全責任事故。繼2009年為全市中國小配備專業保全後,2010年又為市直57所中國小安裝配備了校園安全技術防範設備,鄭州市學校安全工作經驗得到了中央綜治委的充分肯定,編髮了專期工作簡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同志批示要求全國各地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