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元江

鄒元江

鄒元江,祖籍山東泰安,生於湖北武漢。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師從著名美學家劉綱紀教授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長期兼任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應邀到德國特里爾(Trier)大學、波恩(Bonn)大學、日本早稻田(Waseda)大學、法國巴黎第七大學(Diderot)、巴黎第十大學(Nanterre)、貝桑松(Besancon)大學講學。曾應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加拿大弗雷澤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台灣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幾十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參加了120餘次學術會議,其中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50餘次。曾應邀到中國傳媒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幾十所大學,湖北省圖書館、佛山市圖書館、中山市圖書館等十餘家圖書館,湖北省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及湖北電視台、貴州電視台、武漢電視台“化成天下人文講座”、“精品人文大講堂”、貴陽“孔學堂”、“南風講壇”、“香山講壇”、“問津國學講壇”、“聽濤講壇”等多家講壇,上海市文聯、湖北省文聯、雲南省文聯、共青團湖北省委、湖北省交通廳、廣州市人事局、漢十高速等單位作了百餘場學術報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鄒元江,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藝術系兼職教授。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師從著名美學家劉綱紀教授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任湖北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戲曲學會湯顯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個人簡歷

鄒元江近年來在《哲學研究》、《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文藝理論研究》、《戲劇》、《戲劇藝術》、《戲曲研究》、《中華戲曲》、《戲曲藝術》、《學術月刊》、《孔子研究》、《周易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美學與藝術學研究》、《中州學刊》、《東方叢刊》、《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等國家權威和核心期刊及台灣《哲學與文化》、《中國文化月刊》等重要刊物上發表了近百篇論文。在國內和台灣出版了《湯顯祖的情與夢》、《湯顯祖新論》等專著,主編了《湯顯祖研究在遂昌》、《湯顯祖新論》等專著。還任《湯顯祖研究通訊》雜誌主編。近期將出版的美學專著有:《戲劇“怎是”研究》等。主持研究國家“十五”社科基金項目《丑角意識與丑角美學研究》(已結項)和國家教育部“十五”社科規劃項目《陌生化理論及中國藝術的陌生化傾向研究》。曾獲武漢大學優秀教學質量獎、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湖北省優秀文藝論文一等獎、全國“田漢戲劇獎”一等獎、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論文一等獎等。

代表性著作

7、《梅蘭芳表演美學體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6、《論意象與非對象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5、《中西戲劇審美陌生化思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4、《行走在審美與藝術之途》,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年出版;

3、《戲劇“怎是”講演錄》,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2、《湯顯祖新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1、《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主要論文

140、《論作為舞台藝術家的曹禺劇作》,《影視戲劇評論》第一輯,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年出

版;

139、《關於瀕危戲曲劇種的地方保護法規構建問題》,《藝術百家》2015年第3期;

138、《從青春版<牡丹亭>上演十周年看崑曲傳承的核心問題》,《戲曲藝術》2015年第2期;

137、《如何表現和表現得如何作為戲曲表演藝術最根本的問題》,《文藝研究》2015年第3期;

136、《居住的環境倫理美學》,《河北學刊》2015年第2期;

135、《票友族群與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創新”——以<梅郎集>為研究個案》下篇,《民族藝術》

2015年第3期;

134、《票友族群與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創新”——以<梅郎集>為研究個案》上篇,《民族藝術》

2015年第2期;

133、《崑曲民間沉重傳承的活態記憶——讀張允和<崑曲日記>札記》,《藝術百家》2015年第1

期;

132、《對“藝術界”理論與“藝術制度論”的質疑》,《新東方》2015年第1期;

131、《“梅蘭芳”的魅力何在?》,《中國藝術時空》2014年第6期;

130、《關於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思考》,《美與時代》2014年第12期;

129、《論余笑予的戲曲導演藝術》,《文化遺產》2014年第6期;

128、《對地方戲曲發展三重誤區的思考》,《文藝新觀察》2014年第2期;

127、《梅蘭芳表演美學解釋的日本視野--以梅蘭芳1919、1924年訪日演出為個案》下篇,《戲

劇藝術》2014年第4期;

126、《梅蘭芳表演美學解釋的日本視野--以梅蘭芳1919、1924年訪日演出為個案》上篇,《戲

劇藝術》2014年第3期;

125、《狄德羅在中國的引介及其對中國戲劇美學思想的影響》,《戲劇》2014年第2期;

124、《夢即生存:杜麗娘的生存場域》,《藝術百家》2014年第1期;

123、《話劇藝術的魅力何在?--從當代話劇<信義兄弟>談起》,《四川戲劇》2014年第3期;

122、《論中西審美差異與倫理影響》,加拿大《文化中國》2013年第4期;

121、《“思想家”對我們意味著什麼?》,《藝術百家》2014年第2期,另載鄒元江主編:《中

國當代美學的回顧與展望暨劉綱紀先生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文集》“代序”,武漢大學出

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120、《跨文化傳播交流的艱難探索--中法合作上演<司卡班的詭計>觀感》, 法國《對流》第8

期,另載《福建藝術》2013年第2期;

119、《梅蘭芳對譚鑫培創新精神的繼承和超越》,《戲劇》2013年第5期;

118、《中國戲曲藝術的當代命運》(法文),法國《戲劇/公眾》2013年;

117、李一鳴《周韶華繪畫美學思想研究》“序”,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年出版;

116、《迂迴進入 返本開源--對陳建森批評的回應》,《文藝研究》2013年7期;

115、《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對學術研究的導向性》,《雲夢學刊》2013年第4期;

114、《話劇究竟該如何說“話”》, 《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3年5月8日;

113、《“和”作為審美範疇的限度》,《雲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新華文摘》 2013年第

12期摘要;

112、《梅蘭芳與京劇表演體系問題》,杜長勝主編:《京劇表演理論體系建構》,文化藝術出版

社2013年出版;

111、《梅蘭芳的<春香鬧學>與“擬表演”》,《文藝新觀察》2013年第1期;

110、《對梅蘭芳京劇演技現代性的反思》(日文),日本《演劇研究》第36號,早稻田大學出版

社2013年3月出版;

109、合著《狄德羅“理想的範本”與中國戲曲“傳家的衣缽”--重溫朱光潛關於“演員的矛

盾”的論述》,《安徽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108、《對梅蘭芳民國初年排演“新戲”的歷史反思》,《戲劇》2012年第2期,另載袁國興主

編:《清末民初新潮演劇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07、《張庚<梅蘭芳論>研究》,《戲曲研究》第八十四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出版;

106、《我們該如何理解中西戲劇的審美差異》,《藝術百家》2012年第3 期;

105、《傳統京劇的韻味與新京劇的意味張力--台灣國光劇團“新京劇”評議》,台灣中央研究

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1年第3期,另載《福建藝術》2012年第2期;

104、《是關聯性思維還是聚合性思維?--與郝大維、安樂哲教授辯難》,(韓國)《東洋文化

研究》第9輯,東洋文化研究院2012年出版;

103、《“臨川四夢”的文化書寫與湯顯祖文人形象的虛擬塑造》,台灣《戲劇研究》第9期, 台

灣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102、《梅蘭芳<奇雙會>表演問題探》,《文化遺產》2012年第4期,另載《中國崑曲論壇

2010》,古吳軒出版社,2012年出版;

101、《布萊希特在中國戲曲演藝界和理論界被接受的詭吊》,《戲劇》2012年第4期, 人大複印

報刊資料《舞台藝術》2013年第3期轉載;

100、《作為審美思維限制的戲曲藝術的間離--以梅蘭芳電影<遊園驚夢>的崑曲表演為例》,

《戲劇》2011年第4期,另載葉長海主編:《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

99、《心觀與聚合思維--科學與人文創造性思維的共同基礎》,《美育學刊》2011年第5期;

98、《沈虹光劇作思維與現象學的藝術直觀》,《藝術百家》2011年第5期,另載《沈虹光劇作研

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97、《丑角意識與儒家思想的心理本質》,賈磊磊等主編:《第三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

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出版;

96、《布萊希特<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的陌生化效果>解讀》,《美學與藝術研究》第3 輯,武漢

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95、《藝術的純粹性與感情的位置》,《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3 期,另載《現代科技與現代藝

術新視界》,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年出版;

94、《智顗“一心三觀”的審美意味》,載麻天祥主編:《中日韓天台學術對話》,人民出版

社,2011年出版;

93、《繼承永遠是創新的前提》,《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1年3月25日;

92、《曹禺與二十世紀中國話劇的命運》,《藝術百家》2011年第1期,《戲劇藝術》2011年第3

期“動態信息”欄目作了摘要,另載田本相等主編:《永生雷雨--曹禺百年誕辰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江出版社2011年出版;

91、《詩之“體”與詩之“用”:船山詩學的兩個向度及其中介》,(韓國)《退溪學論叢》第

16輯,退溪學釜山研究院2010年12月出版;

90、《從梅蘭芳對<遊園驚夢>的解讀看其對崑曲審美趣味的偏離》,《戲劇》2010年第4 期;

89、《戲曲藝術的地域性與問題個案研究》,《中華藝術論叢》第10輯,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

出版;

88、《審美感知與日常生活》,呂梅主編:《聆聽智者的聲音--香山講壇演講錄》,中華書局

2010年出版;

87、《民國初年梅蘭芳投身新潮演劇的歷史語境及其問題》,《戲劇藝術》2010年第3 期;

86、《國標舞的困惑》,《福建藝術》2010年2期;

85、《誰是“梅蘭芳”?》,《文藝研究》2010年第2期;

84、合著《對三十年來中國審美文化嬗變的反思》,《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高等學

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5期轉載,另載馮天瑜主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與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文集》“文化建設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83、《對美之意象的非對象化感知》,《學術研究》2009年第4期;

82、《對“梅蘭芳表演體系”的質疑》,《藝術百家》2009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

術》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81、《戲曲體驗論的困境》,《湖北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80、《為何“梅蘭芳表演體系”不能成立?》,《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09年2月13 日,《中國

京劇》2009年第4期轉載;

79、《梅蘭芳的“表情”與“京劇精神”》,《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另載《武漢大學哲學學

院教授代表作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78、《“道”何以“法”“自然”?》,(韓國)《東洋文化研究》第4輯,東洋文化研究院2009

年出版,另載《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第2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77、《象思維:〈寒江獨釣圖〉的審美意味》,《中國藝術教育》2008年第1 期;

76、《脆弱的張力:體驗與表現的統一;阿甲戲曲美學思想研究之一》,《戲曲研究》第七十六

輯,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8年出版,另載《百年之祀:阿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文

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

75、《從阿甲對梅蘭芳的批評看建國之初“戲改”運動的問題》,《戲曲藝術》2008年 第2期;

74、《對傳統的堅守與開拓--喜看上海崑劇團演出的<邯鄲夢>》,《上海戲劇》2008年第5期;

73、《關於〈燕尼.馬克思〉的對話》(德文),載《中國人的馬克思情結》,德國法蘭克福出版

社,2008年出版;

72、《解釋的錯位:梅蘭芳表演美學的困惑》,《藝術百家》2008年2期,《戲劇藝術》 2008年

第3期“動態.信息”欄目作了摘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術》2008年第5 期全文轉

載;

71、《對〈牡丹亭〉敘事方式的反思》,載《2006中國遂昌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

冷印社出版社2008年出版;

70、《從周信芳與應雲衛的合作看“海派京劇”的本質》,《戲劇藝術》2007年第4期;

69、《對話劇作為“現代民族戲劇”的質疑》,《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68、《曹禺劇作與中國話劇意識的覺醒》,《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另載《香港戲劇學

刊》第七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67、《京劇藝術的歧路》,《中國戲劇:從傳統到現代》,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66、《必極工而後能寫意--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反思之一》,《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6

期;

65、《走不出的西方戲劇美學強勢話語語境--對張庚戲曲美學思想的反思之一》,《戲劇》

2006年第2期,另載《張庚學術研究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出版;

64、《論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美學》

2006年第7期轉載;

63、《情立世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2006年第6

期摘要;

62、《湯顯祖情至論對儒家思想的揚棄》,《東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61、《曹禺劇作七十年解讀的困惑》,《戲劇藝術》2005年第3期;

60、《建構非在場的陌生化世界--由胡塞爾到薩特、海德格爾》,《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2

期;

59、《對“戲曲導演制”存在根據的質疑》,《戲劇》2005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

術》2005年第4期轉載,另載《中國話劇研究》第10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年出版;

58、《偏離規範與陌生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另載《藝術學》第二卷第1

輯,學林出版社2006年出版;

57、《“道”之意象與非對象化--與成中英先生商榷》,《當代道家與道教》,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5年出版;

56、《限制與自由》,《文藝新觀察》2004年第3期,另載《含英咀華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年出版;

55、《論非對象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

年第11期全文轉載;

54、《情至本體思想探源》,《戲劇》2004年第2期;

53、《藝術“風格”、“流派”論質疑》,《二十一世紀中國戲曲發展論壇優秀論文集》, 陝西

旅遊出版社2004年出版;

52、《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視野》,《光明日報.理論版》2004年4月6日,另載《馬克思主義美

學研究》第7輯;

51、《關於俄國形式主義形式與陌生化問題的再檢討》,《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2 期,另載

徐子方主編:《美學與一般藝術學新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50、《生命的甾重意識》,《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49、《別了,<貞觀盛事>》,《戲劇之家》2004年第3期;

48、《文化祈望》,《文藝新觀察》2004年第1期;

47、《戲劇本體論承諾的限度》,《戲劇》2003年第4期;

46、《書香.墨韻.生命境界--談湯氏家族藏書與湯顯祖創作之緣由》,《中華戲曲》第29輯;

45、《關於電影藝術“怎是”的思考》,《戲劇藝術》2003年第4期;

44、《試論船山詩學的內在矛盾性》,《哲學研究》2003年第7期,另載《蕭箑父教授八十壽辰紀

念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43、《是走進還是走出?》,《文藝新觀察》2003年第3期;

42、《對偏離歷史及其相關問題的反思》,《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1、《湯顯祖靈根睿源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40、《偏離歷史與陌生化》,《戲劇》2003年第1期,另載《當代美學評論》2003年,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3年出版;

39、《空的空間與虛的實體--從中國繪畫看戲曲藝術的審美特徵》,《戲劇藝術》2002年第4

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2002年第6期轉摘,另載由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

戲劇藝術三十年叢書《戲曲考論.戲曲卷》;

38、《明清思想啟蒙的兩難抉擇》,《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

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11期轉載;

37、《湯顯祖以情抗理之“理”是宋明理學之“理”嗎?》,《中州學刊》2002年第2 期;

36、《夢思--審美至情體驗》,《戲曲研究》第58輯;

35、《史詩劇:審美效果與道德效果雙重實現的“偉大形式”》,《戲劇》2002年第1期;

34、《布萊希特史詩教育劇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5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1年出版;

33、《論史詩劇的限制與陌生化效果》,《戲劇藝術》2001年第4期;

32、《簡析徐良傅對湯顯祖思想的重要影響》,《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1、《史詩劇:被限制戲劇的難題》,《戲劇》2001年第2期;

30、《狂斐之章》,《東方文化》2001年第3期;

29、《從孔子“生平的開端”看其仁學思想的實踐本質》,《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28、《湯顯祖的“意識境界”芻議》,《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27、《我們該如何紀念湯顯祖?》,《戲劇藝術》2000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舞台藝術》

轉載,另載葉長海主編:《牡丹亭:案頭與場上》,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出版;

26、《對情“持轉易之關”與晚明對新理性的渴求》,《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00年6 月15日;

25、《獨有生命與自作主宰》,《光明日報;理論版》2000年6月6日;

24、《唐明皇設定“教坊”的歷史意義》,《中國文化報.理論版》1999年10月20日;

23、《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博覽群書》1998年第11期;

22、《表演人生--與鄧曉芒教授對話》,《中國書評》總第13期;

21、《文化歷史:歷史向人的回歸--關於整體性世界歷史觀的幾點思考》,《理論月刊》1998

年第4期;

20、《善良.善舉.自由意志》,《光明日報.理論版》1998年7月17日;

19、《湯顯祖情至本體論》,《美學與藝術學研究》第2輯,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出版;

18、《世界化、個性化--21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趨勢》,《理論月刊》1997年第2期;

17、《論戲曲丑角的美學特徵》,《文藝研究》1996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戲劇、戲曲研

究》1997年第3期轉載;

16、《憂樂圓融.中庸.丑角意識》,台灣《哲學與文化》1996年第10期;

15、《關於與戲曲丑角美學特徵生成相關的幾個問題》,《戲劇藝術》1996年第4期;

14、《論<櫻桃園>中的“停頓”》,《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戲劇、

戲曲研究》1996年第12期轉載;

13、《生命美學與中國美學的偉大精神》,《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12、《卦象--哲學性與藝術性的符號》,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6年第2期;

11、《宗教境界.藝術境界.審美境界》,《學術月刊》1995年第12期;

10、《想像力.獨創性.自由--論康德關於藝術創造主體的天才特徵》,《貴州社會科學》1995

年第6期;

9、《心物交感--文藝本體論》,《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8、《解釋的難題與創造的解釋》,《中國圖書評論》1994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圖書報

刊研究》轉載;

7、《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哲學研究》1994年第1期;

6、《諷諫傳統和樂天精神--戲曲丑角美學特徵的文化基因》,《戲曲研究》第47輯;

5、《個體意志和丑角意識--戲曲丑角美學特徵的文化基因》,《戲劇》1993年第4期, 人大報

刊複印資料《戲劇、戲曲研究》1993年第12期轉載,另載《東方叢刊》1993年第2、3輯;

4、《史學之美,“朴”、“實”相生》,《中國圖書評論》1993年第2期;

3、《中西比較:〈周易〉思想研究的新維度》,《東方叢刊》1993年第1輯;

2、《試論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形式的審美層次》,《武漢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1、《探尋中國當代美學思想發展的準確軌跡》,《中國圖書評論》1992年第1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