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里臘肉

鄉里臘肉

鄉里臘肉是湖南湘潭傳統的傳統名菜,屬於湘菜系。此次黃中透黑,黑中冒著油,是用松枝和穀殼熏制而成的。把剛殺的大肥豬大卸成八塊,放在鹽水缸里浸上十天半月,再用繩子穿起來掛在炕上。炕必定是獨占一間小屋,密封著。生松枝加上穀殼點燃後,慢慢燃燒,卻燃不起火焰,只有一縷濃煙從火堆里冒出,慢慢地擴散,逐漸充滿整個小屋。生火的人這時必然是三步並做兩步地往外飛奔。

起源

鄉里臘肉圖片 鄉里臘肉圖片

初時,肉還在吧吧嗒嗒地滴著鹽水,但熏得三兩天,水滴幹了,肉也開始泛出淺淺的黃色。再熏上十天半月,黃色已經完全掩蓋了原來的白色,變得黃橙橙的,極其誘人。但要讓人一見就流口水,必然要等到一個月後,那時肉已經開始散發香味,這時煙霧可以小一些了。那香味是實實在在的,仿佛可以觸摸到的,鄉里人就喜歡這種實實在在的香味。花香太飄渺了,若有若無的,那是城市裡的高雅人才感受得到的,鄉里的人沒有那份心思,只有這臘肉的香味才能令他們心裡踏實,才能令他們在艱辛的勞作之後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製作

臘肉熏得黃中帶黑的時候,煙便可以停下來,家裡人便可以經常進去了。有事沒事只要經過這屋子,必定會仰頭來望那一炕黑黝黝的臘肉。儘管已經數過很多遍了,但仍然禁不住再數一次,數著數著,臉色就變了,仔細一看,那臘肉的某一角竟然被老鼠偷偷吃了一些,於是就會大罵起來。

煙停了兩三天,臘肉便可以收藏起來了,於是便把裝穀子的柜子清掃一下。這種柜子是用上好的樟木做成的,既牢實又防蛀蟲。先在柜子里舖上一層厚厚的乾稻草,再將用尼龍紙裹好的臘肉放進去,上面再鋪一層稻草,以預防潮濕。這樣,臘肉便被穩穩地裝在柜子里了。平時是不吃的,只有家裡來了尊貴的客人,或者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打開柜子,用磨得錚亮的菜刀切下一塊,放到鍋里去洗。待到洗乾淨了,臘肉便褪去了那層黝黑的外衣,變得黃橙橙、油漬漬的,別說吃,就是看一眼,也會是一種享受。

鄉里臘肉切得很厚很大,若是炒,一碗臘肉必定有半碗油,鄉里的人吃了這臘肉,喝了這油,身上便有了力氣,眼睛便有了光彩。走起路來虎虎生風,乾起活來生龍活虎。那些肉、那些油吃到了肚裡,化做了力氣和熱血,也化作了堅毅和信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