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鄉土中國的變遷》一書通過對美國學者這一持續考察過程的回顧和描述,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及深遠歷史意義。《鄉土中國的變遷》紀實性、研究性相結合,以點帶面,史論兼具,述評結合,圖文並茂,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生動性、可讀性的特點。
自1985年至2008年的20多年中,美國學者先後有200多人次到山東鄒平進行連續性、蹲點式社會研究,鄒平從而成為美國學者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觀察並記錄鄉土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視窗。美國學者以“山東省鄒平縣區域性研究項目”為起點和平台,通過對鄒平農村的持續性考察和跟蹤式研究,親歷了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來鄉土中國的重大變遷。
編輯推薦
《鄉土中國的變遷》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當我們參觀鄒平縣的農田和工廠時,顯而易見1978年後的改革政策已經給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帶來了巨大改變。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
中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的基礎,農村仍然是中國的重心。不了解中國的農村,就不會真正了解中國。
——邁克奧克森伯格
我很幸運有這樣的機會看到並記錄下了鄒平的發展過程,與鄒平建設者們的相識將難以忘懷。
——戴慕珍
目錄
美國前總統卡特的致辭
序 美國學者眼中的鄉土中國\1
鄒平:美國學者觀察中國農村的視窗
美國學者在鄒平的社會研究\邁克·奧克森伯格\21
鄒平縣馮家村對外開放調查點的設立過程\姚東方\25
美國前總統卡特先生的鄒平之行\楊學鋒\32
奧克森伯格與山東鄒平考察\袁征\43
我所認識的奧克森伯格先生\石昌祥\66
美國學者:鄒平往事
1985:農村結構改革研究\托馬斯·伯恩斯坦\79
1986年的鄒平縣馮家村\托馬斯·戈爾德\89
我和鄒平:一段回憶\艾愷\94
鄒平:連續性和變革\戴慕珍\118
鄒平往事\史泰麗\125
變化著的鄒平\任柯安\130
我的田野生活\梅學良\137
鄒平2001:通往全球化的道路\韓忠可\152
“真正的中國”\洛伊斯·奧克森伯格\158
美國學者:轉型中的鄒平
鄒平之行:關於中國農村轉型的思考及對農村社會研究的意義\黃樹民\163
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鄒平\魏昂德\178
鄒平:地方政府與經濟\戴慕珍\181
縣政府與啤酒廠\魏昂德\185
變化中的馮家村\黃樹民、斯圖爾特·奧登豪\187
農業商品化\史泰麗\1 92
農村的衛生保健\韓德森、斯科特·斯特魯普\199
鄒平的學校與教育\彭恩霖\205
今日鄒平
鄒平30年\夏應祿\211
附錄一 在鄒平縣做社會科學研究:向美國科學院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遞交的一份有關研究資源和研究條件的報告\艾愷\219
附錄二 1980~2008年美國學者在鄒平考察時間、人員及考察主題列表\254
編後記\265
序言
美國學者眼中的鄉上中國
在中國兩千多個縣中,山東省鄒平縣非常普通,但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卻成為中國農村最早向美國學者開放的調查點,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關注。自1985年至2008年的20多年中,美國學者先後有200多人次到鄒平進行連續性、蹲點式社會研究,鄒平從而成為美國學者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觀察並記錄鄉土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視窗。美國學者以"山東省鄒平縣區域性研究項目"為起點和平台,通過對鄒平農村的持續性考察和跟蹤式研究,親歷了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30年來鄉土中國的重大變遷。
一、研究項目的緣起與確立
197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問美國,與美方達成了"互派留學生與學者"的總協定,其中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每年派學者到中國農村進行追蹤式、連續性、蹲點式調查的項目。
1984年10月,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來華進修委員會主席邁克·奧克森伯格(Michel Okserlberg)根據協定提出,希望中國社會科學院協助在中國的農村選一個長期調查點,從1987年起接待美國學者來華進行較長期連續性的社會調查研究。
後記
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我社特編輯出版了《鄉土中國的變遷:美國學者在山東鄒平的社會研究》一書,通過對美國學者這一持續考察過程的回顧和描述,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及深遠歷史意義。本書紀實性、研究性相結合,以點帶面,史論兼具,述評結合,圖文並茂,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生動性、可讀性的特點。
本書從選題的提出到圖書出版,前後近一年時間,能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完成,我們要感謝各方面的支持:從參與考察的美國學者,到親歷其過程的有關領導和當事人。美國前總統卡特專門為本書寫來致辭,許多學者應邀及時寫來充滿深情的回憶文章,提供大量一手圖片資料,或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尤其戴慕珍教授,除為本書撰稿,還在美國不辭辛苦地幫我們組約稿件;鄒平考察項目的中方參與者也積極為本書撰寫文章,綜述鄒平考察項目的緣起、實施與成果,回憶美國學者考察中的種種細節。他們所做的工作和支持,最終能夠使本書適時與讀者見面。
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新聞出版總署、山東省有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有關專家審閱了全部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