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縣城關清真寺

郾城縣城關清真寺

郾城縣城關清真寺,位於郾城縣城關許慎路北側。始建於明朝初年,建築古典,有悠久歷史。

基本信息

清真寺簡介

城關清真寺,位於郾城縣城關許慎路北側。坊上有回民1500人,大多居住在城關和孟廟鎮許莊等地。回族主要姓氏有:許、張、佟、宛、李、馬、周、丁、袁、呂、王等姓氏。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城關清真寺是一座比較古老的寺院。相傳始建於明朝初年,清乾隆拾九年(1755年)、嘉慶十三年(1909年)重修。該寺原址在新街中部路西,寺院占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建有大殿3間、窯殿3間、卷棚3間、北講堂4間、南講黨4間、水房3間、教長室3間,總計23間房子。寺院座西朝東,分中院、北院、南院、四周建有圍牆。寺前大門建有門樓,門洞呈拱形式樣。門兩側有石獅子一對,形象逼真。拾級而上,首先進入中院。院內正對大門是寺內的主體建築禮拜大殿。大殿高20米左右,前有卷棚,後有窯殿,三部渾然一體,結構勻稱合理。大殿內可容納禮拜者200多人。山門、卷棚、大殿均雕樑畫棟,每根椽子均有烙印的花紋。房上是墨綠色的琉離瓦,一連三個古瓶安裝在大殿屋脊中間,太陽一照,閃閃發光。建築物系青磚綠瓦,三層屋脊,前出後包,四角八挑。大殿左邊是北講堂,右邊是南講堂。清真寺北院是水房屋,屋前有一高台水井,井上有蓋。清真寺南院建有教長住室和操場。民國七年(1918年),城關清真寺創辦清真國小一所,招收1班學生30人。由楊子俊和一個姓魯的老師任教。民國二十年(1931年)因民眾生活困難學校解散。清朝時期,在郾城任職的一位姓馬的知縣和其他少數民族官員曾給寺內送過三塊“金匾”,這三塊匾一直掛在大殿前面。回族民眾捐資維修“清真寺”所立的六塊石碑完好無損的立在大殿兩邊。“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被毀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民族、宗教政策。?982年,經原城關清真寺社首劉永慶、宛法來等人出頭籌集資金12000餘元在城東關重建了清真寺。1985年,因城鎮總體規劃,清真寺又改建在城東新開的許慎路北側。1998年建門面樓上下三層。現在的城關清真寺占地1畝余,有大殿3間,卷棚3間,北講堂(教長室)3間,東水房屋5間,南門面樓(帶門樓)23間。清真寺現存有兩塊石碑,一塊上記載:“清乾隆拾九年(1755年)歲次申戌仲夏立石重修清真寺前門樓”及捐資人名單和款數。另一塊碑文記載:“清嘉慶十三年(1909年)歲次戌辰仲春穀旦重修大殿”及捐資人名單和款數。

清真寺阿訇

清真寺自1909年以來的主要任教阿訇有:王永安、白金榮張寶坤、周子玉、馬安樂.王世彥、宛同印、閃文明、巴長青李明倫、周馬奈、李明倫、杜紀真、楊魁英、宛懷甫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