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大捷

郾城大捷

郾城大捷,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前40年),金朝撕毀和約,再次以金兀朮為統帥,兵分四路大舉進犯,岳飛奉命坐陣郾城,指揮抗金。

基本信息

背景

郾城大捷郾城大捷
在岳家軍收復潁昌府(即許州,今河南許昌)之後,岳飛本打算以重兵駐守並長期駐紮,將潁昌府作為向北進軍的基地,不料原本在中線戰場東部迎擊金軍的張俊和王德所部卻從亳州宿州前線撤離南歸,致使中線戰場的岳家軍處於孤軍無援的狀態。金人探察到這一情況,完顏宗弼(兀朮)便決定把原來分作幾路的軍隊調集在一起,集中軍力反攻岳家軍,雙方之間的戰略決戰由此展開。當時金國軍隊主力與岳家軍之間的戰略決戰主要由郾城之戰、潁昌之戰等一系列會戰組成。

起因

郾城之戰發生在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八日。紹興十年七月初,金國都元帥完顏宗弼(兀朮)探知岳飛孤軍深入並親駐郾城(今河南郾城)且郾城駐軍不多的情況,於是就指揮經過休整的金國軍隊主力,並會同由蓋天大王完顏宗賢(賽里)等人所率領的援軍,傾巢而出,直撲郾城,企圖利用岳家軍兵力分散之機來一舉摧毀岳家軍的指揮中樞。

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八日,岳家軍探事者報告岳飛,完顏宗弼(兀朮)會同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宗賢(賽里)、昭武大將軍韓常等,統率精銳馬軍一萬五千多騎,披掛著鮮明的衣甲,自北方趕來,距郾城縣只有二十多宋里路。

當時岳飛麾下只有背嵬軍和一部分游奕軍,而游奕軍的另一部分又隨統制姚政駐守潁昌。須知參加紹興十年北伐的岳家軍總兵力約為十萬人左右,但是至少分成了十二軍,分別攻占中原地區的眾多要地,此時尚未集結在一起。當然,隨岳飛駐郾城的背嵬軍既是岳飛的親軍,又是岳家軍的精銳。而直接參與郾城之戰的這一個半軍,包括背嵬軍和半數的游奕軍,大約不過一萬幾千人的兵力,除去守城部隊和火頭軍、輜重兵等非戰鬥人員外,岳家軍實際參戰兵力就更少了。然而參戰的金兵僅作為先頭部隊的精銳騎兵就有一萬五千多騎,並且還有十多萬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陸續開來。可見郾城之戰確實是以寡擊眾的硬仗和惡戰。

經過

岳飛深知這將是一場前所未遇的惡戰、以寡敵眾的硬仗,也堅信自己的將士能夠承受嚴酷的考驗。他首先命令岳雲率領背嵬軍和游奕軍騎兵精銳,出城迎擊。岳飛神色嚴毅,對其子岳雲說:“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ru)矣!”當天下午,岳雲舞動兩桿鐵錐槍,率精騎直貫敵陣。雙方的騎兵展開了激烈的鏖戰

金兵的後續部隊源源不絕地擁來。岳雲率領的馬軍打敗敵騎的一次衝鋒後,又招致更多的敵騎進行第二次衝鋒,如此激戰幾十回合,形勢逐步發展到與完顏宗弼(兀朮)“全軍接戰”的地步,金國的十餘萬後續軍隊也陸續開進戰場。

岳家軍猛將楊再興揚言要活捉完顏宗弼(兀朮),單騎沖入敵陣,殺金軍將士近百人,他自己也身中數十槍,遍體創傷,仍然戰鬥不止。

《宋史》卷368《楊再興傳》記載:“飛敗金人於郾城,兀朮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云當敵,鏖戰數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關於郾城之戰中楊再興英勇殺敵的戰況,《三朝北盟會編》卷204記載:“(紹興十年七月)八日己酉,岳飛及金人兀朮戰於郾城縣,敗之。楊再興單騎入虜陣,欲直擒兀朮,不獲,殺數十百人而還,身被數十槍”,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7記載:“(紹興十年七月己酉)是日,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自與越國王宗弼戰於郾城縣,敗之,殺其裨將。是役也,統制官楊再興單騎入敵陣,欲擒宗弼,不獲,身被數十創,猶殺數十百人而退。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黃塵蔽天,殺聲動地,岳飛親率四十騎突進到陣前。都訓練霍堅急忙上前挽住戰馬,說:“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輕敵!”岳飛用馬鞭抽了一下霍堅的手,說:“非爾所知!”接著,岳飛躍馬馳突於敵陣之前,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岳家軍將士看到統帥親自出馬,頓時士氣增倍。

金國女真騎兵擅長使用弓箭,然而宋朝發達的經濟技術條件,使岳家軍配備的弓矢射程更遠、穿透力更強。至於白刃近戰,更是女真騎兵之所短。女真騎兵能堅忍不拔地進行韌性戰鬥,而岳家軍持續激戰了幾十個回合,也毫無倦色和餒意。

金軍慣用左、右翼騎兵(即“拐子馬”),進行迂迴側擊。岳飛也指揮岳家軍騎兵,運用巧妙的戰術,來對付敵之兩翼拐子馬,“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志於我”。

郾城之戰的另一特點是相當規模的騎兵會戰。岳家軍主要依靠以往歷次戰爭(尤其是紹興六年的兩次北伐)中繳獲的大量戰馬,才組成相當規模的騎兵,並且岳家軍騎兵的數量和質量都遠勝其他各支宋軍,故能夠與金國女真騎兵進行對抗。而在郾城之戰的次年救援淮西時,岳家軍僅背嵬馬軍即有八千多騎。

完顏宗弼(兀朮)眼見騎兵會戰不能取勝,焦躁萬分,於是下令將披掛“重鎧全裝”的“鐵浮圖”軍投入戰鬥。

“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堵牆而進”,主要用於正面衝擊。金軍一反以左、右翼“拐子馬”迂迴側擊的慣技,改用重裝騎兵“鐵浮圖”軍來進行正面衝擊,企圖以嚴整密集的重裝騎兵編隊來擊潰對方較為散亂的騎兵。

岳飛當即命令步兵出動,岳家軍步兵將士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以步擊騎的利器,專劈馬足。只要一匹馬仆地,另外兩匹馬就無法賓士,“鐵浮圖”軍頓時亂作一團。岳家軍步兵與敵騎“手拽廝劈”,殺得金兵屍橫遍野。

天色漸漸昏黑,女真重裝騎兵損失慘重,金軍一敗塗地、狼狽潰逃。岳家軍在此戰中“戕其酋領”,還奪得二百多匹戰馬。至此,岳飛指揮岳家軍將士以少勝多,在平原曠野地區大敗完顏宗弼(兀朮)所統率的金國女真軍隊主力,取得郾城大捷。

現將留存下來的岳飛郾城捷奏摘錄於下:

“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河南、北諸路招討使臣岳飛狀奏:「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賊酋首四太子、龍虎、蓋天大王、韓將軍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餘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郾城縣北二十餘里。尋遣發背嵬、游奕馬軍,自申時後,與賊戰鬥。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鏖戰數十合,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至天色昏黑,方始賊兵退,那奪到馬二百餘匹,委獲大捷。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結果

在相持膠著後,金軍將最精銳的重甲”鐵浮屠”騎兵投入戰鬥,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岳飛即令手持大斧,大刀的步兵上陣,專砍馬腿,近身肉搏,”手拽廝劈”,岳飛告誡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剁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殺得金軍屍橫遍野,潰退而去。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特點

從岳飛郾城捷奏,就會發現,在郾城大戰中,岳家軍其實是採用步兵和騎兵相互配合,以騎兵為中堅,最終擊敗女真主力騎兵的。根據岳飛郾城捷奏所載“尋遣發背嵬、游奕馬軍,自申時後,與賊戰鬥”,我們可以推知戰鬥開始時岳家軍騎兵首先出擊,與金國女真騎兵鏖戰。再後來,“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我們根據麻扎刀、提刀、大斧這些步軍專用兵器可以推知岳家軍步兵後來也紛紛出動,上陣殺敵了。

據考證,在南宋初年,“拐子馬”是宋人對女真主力騎兵的稱呼。“拐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布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鐵浮圖”軍則是女真重裝騎兵的別稱,也稱鐵塔兵,“鐵浮圖”形容重甲騎士裝束得如同鐵塔一般。“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堵牆而進”。與“拐子馬”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鐵浮圖”的任務主要是正面攻堅,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這也是為什麼要以犧牲騎兵的機動性為代價而裝備如此厚重的鎧甲並用皮索將戰馬互聯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金國軍隊主力是女真騎兵,宋軍一般都以步兵為主,但是參與郾城會戰的岳家軍卻有不少騎兵精銳。岳飛在郾城會戰一開始就“遣發背嵬、游奕馬軍”出擊,同金國引以為驕傲的女真騎兵進行周旋,這是其他各路宋軍所做不到的。在平原曠野上馳突,正是女真騎兵的長技。郾城之戰中,岳家軍不可能依託山險,也沒有憑藉城垣,而是在最有利於女真騎兵發揮威力的平原地區進行騎兵會戰,這在宋金戰爭中尚屬首次,而這一點既是郾城之戰不同於和尚原、仙人關、順昌等戰的特點,也是郾城之戰意義非凡之處。

岳家軍騎兵將士主要是和女真左、右翼騎兵(即“拐子馬”)對抗,岳家軍步兵將士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利器,所要對付的其實正是最後上場的女真重裝騎兵“鐵浮圖”。

岳家軍騎兵的素質絲毫不低於女真主力騎兵“拐子馬”,參加郾城之戰的背嵬軍則是岳家軍騎兵中的精華,而帶領背嵬軍精銳打頭陣的又是猛將岳雲。故岳家軍與女真騎兵之間的會戰打得難分難解,戰事處於膠著狀態。

當完顏宗弼(兀朮)看到騎兵會戰不能取勝時,這才命令重裝騎兵“鐵浮圖”軍上陣,企圖以嚴整密集的重裝騎兵編隊發起的正面衝擊來擊潰對方較為散亂的騎兵,完顏宗弼(兀朮)“自謂奇計”。然而,可能是吸取順昌大戰劉錡破敵的經驗,岳飛對此早有準備,所以當即讓岳家軍步兵出動,命令“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來對付裝載厚重鎧甲且以皮索相連、“堵牆而進”的“鐵浮圖”重裝騎兵。金人著作《征蒙記》(收錄在《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兀朮自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謂”,可見,麻扎刀、提刀、大斧等正是步兵對付騎兵的利器,也是“鐵浮圖”軍的剋星。英勇的岳家軍步兵將士用這些以步擊騎的利器來對付女真重裝騎兵“鐵浮圖”軍,從而大獲全勝。

金國女真人用兵之戰術,常以步兵作正兵,而倚仗左、右翼騎兵(即“拐子馬”)作迂迴側擊,用以對敵軍包抄突擊。《歷代名臣奏議》卷90呂頤浩奏:“虜人遇中國之兵,往往以鐵騎張兩翼前來圍掩”,直至南宋寧宗時,葉適在《水心別集》中仍稱“拐子馬,虜之長技”。郾城會戰剛開始時,金國女真騎兵即以兩翼拐子馬“更進迭卻”,作迂迴側擊,岳飛隨即“遣發背嵬、游奕馬軍”出擊。岳家軍騎兵(背嵬、游奕馬軍)同金國主力騎兵(即“拐子馬”)周旋,故“鏖戰數十合,方決勝負”。岳飛郾城捷奏說雙方“鏖戰數十合”,就是指女真騎兵進行數十次“更進迭卻”的戰鬥。針對金國女真騎兵的作戰特點,岳飛巧妙地指揮部屬,“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志於我”。這場惡戰大約從下午二三點鐘打到七八點鐘,金軍才最後敗退。

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了南宋大將吳磷的一段話“磷與先兄束髮從軍,屢戰西戎,不過一進卻之間,勝負決矣。至金人則勝不追,敗不亂,整軍在後,更進迭卻,堅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勝之之道,非屢與之角者,莫能盡知,然其要在用所長,去所短而已”,關於金國女真騎兵作戰特點的類似描述還可見於《宋史》卷366《吳玠傳》《吳璘傳》。金國與西夏皆以騎兵為主,然而據吳階和吳磷的經驗之談,與西夏騎兵作戰時在二進卻之間即可定勝負,而金國女真騎兵則極富堅忍性,“至金人則勝不追,敗不亂,整軍在後,更進迭卻,堅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善乎往來衝突,更進迭卻”,《三朝北盟會編》還記載“虜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餘個回合,何以謂馬軍”。

顯然,當時金國女真兵作戰的最大特點,在於“堅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每次必“更進迭卻”,作“數十合之鏖戰”,而根據岳飛的奏摺,也充分反應出金國騎兵的這種作戰特點。

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的戰鬥必然是慘烈異常的,岳家軍能擋得住敵方精銳的攻擊,而且能迫使敵軍敗退,並進而繳獲許多戰馬,顯然已經對女真騎兵造成了重大殺傷。值得注意的是,參與郾城會戰的金兵都是金國的精銳騎兵,損失以後極難補充。所以岳家軍能在郾城之戰中以少擊眾並取得勝利,委實是大捷,而且已經重重地傷了金國的元氣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