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喬伊斯短篇小說集

都柏林人:喬伊斯短篇小說集

《都柏林人:喬伊斯短篇小說集》置景於二十世紀初期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層人民生活的橫斷面,真實全面地展示了都柏林中下層市民肉體、精神“癱瘓”的社會現實。15個短篇匯集起來,宛若一幅印象主義的繪畫,浮現出麻木、苦悶、淪落、蒼涼的世態。《都柏林人:喬伊斯短篇小說集》是喬伊斯唯一一部短篇小說集,與傳統的現實主義不同,它不著眼於曲折的情節和飛揚的文采,而潛心於全新的語言實驗和手法探索。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都柏林人:喬伊斯短篇小說集》是一部關於愛爾蘭的“道德史”,是詹姆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被稱為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

作者簡介

作者:(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譯者:米子 沈東子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作家,生於都柏林。喬伊斯從小受天主教教育,曾在都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語言,也曾在巴黎學醫。1920年定居巴黎,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是現代主義文學先驅、20世紀英語小說大師,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甦醒》(1939)。其中,《都柏林人》被稱為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也是理解他的《尤利西斯》等文學巨著的鑰匙。
米子,本名張謙,創作筆名:沙地黑米,女,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在灕江出版社效力十餘年,編輯《在路上》等名著並多次獲獎。現為《南方文學》主編,市政協委員。主要譯著有《達·芬奇筆記》(湖南文藝版)、《小公主》(灕江版)、《富蘭克林自傳》(花城版)等。著有隨筆集《品味桂林》(合著,廣西師大版)、長篇遊記《沙地黑米帶你游陽朔》(灕江版)等。常年在新浪開設部落格,現居桂林。
沈東子,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灕江出版社副編審。譯有《呼嘯山莊》、《諾貝爾文學獎叢書·大盜巴拉巴》、《世界懸念小說精選》等,另有長篇小說《少不更事》,短篇小說集《空心人》等出版,常年在新浪網開設時評部落格。

媒體推薦

這不是一本小書,不是一本習作,而是喬伊斯寫的第一部傑作。如果連續讀下去,每個故事都與其他故事互相補充和完善;到最後,讀者會看到一個結構緊密的社會,會看清楚這個社會的各個角落,各種人的心理,種種習俗、偏見、熱情、分歧,甚至骯髒的背景。
——巴爾加斯·略薩
喬伊斯先生寫了一部澄澈見底的小說集,他的描寫是主觀的,但呈現出來的輪廓如建築材料一般清晰。他告訴我們的都柏林八九不離十。他不想插科打諢,沒用狄更斯的漫畫手法,是什麼就是什麼,這種寫法不僅適合都柏林,也適合別的城市。抹掉當地地名和少許本土特徵,用別的地名替換,這些故事有可能在其他任何城市發生。
——埃茲拉·廢德

圖書目錄

兩姐妹
遭遇
阿拉比
伊芙琳
賽後
兩玩家
寄宿客店
一朵小小的雲
對影

傷心命案
紀念日
母親
聖恩
死者
喬伊斯生平年表

序言

解讀喬伊斯和他的《都柏林人》
沈東子
喬伊斯在二十世紀英語文學中的地位
說到英語文學,我們自然會首先想到英美文學,首先想到英國的莎士比亞、布萊克和D.H.勞倫斯,美國的馬克·吐溫、愛倫·坡和海明威等等,不過英美文學並不完全等同於英語文學,而只是英語文學的兩個部分,英語文學還應包括其他所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學。這些國家所產生的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同樣對英語文學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比如愛爾蘭的葉芝、王爾德、蕭伯納,加拿大的李科克,紐西蘭的凱·曼斯菲爾德,澳大利亞的懷特,南非的戈迪默以及聖露西亞的沃爾科特等人,都在英語文學史上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連一些非英語國家的作家,如印度的泰戈爾、黎巴嫩的紀伯倫、奈及利亞的索因卡、中國的林語堂以及英籍印度人拉什迪等,也都因其英文作品所展示的絢爛風采,而獲得整個英語文學界的認同。因此可以這樣說,英語文學是一種融合了人類諸種文化的語言文學,對外來文化的寬容態度,使得英語文學時時都充滿了創新的活力。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愛爾蘭人,儘管愛爾蘭毗鄰英國,而且當時受英國殖民統治,但愛爾蘭自有其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並不對倫敦的文化亦步亦趨。喬伊斯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中度過的,這個時代所倡導的民族文化的觀點,始終影響著他一生的創作。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人物是詩人葉芝(1865—1939),其重要的追隨者有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和喬治·拉塞爾(1867—1935)等人,這批文學精英在政治上擁護愛爾蘭民族獨立領袖奧康納爾,同情激進黨芬尼社首領詹·史蒂芬斯策劃的暴力活動,與巴奈爾領導的愛爾蘭自治運動遙相呼應;在文學上則極力倡導各種新穎獨特的表現手法,強調愛爾蘭文化對愛爾蘭心靈的影響,尤其推崇同時代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的批判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風格,主張文學要直接介入現實,所謂介入現實也就是要擔當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重任。
喬伊斯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政治氣氛的家庭里,家中兄弟姊妹甚多,他在當中居長,下面還有九個弟妹。父親老喬伊斯與巴奈爾過從甚密,是巴奈爾的熱情擁戴者。受父親政治傾向的影響,小喬伊斯對巴奈爾也極為崇仰。巴奈爾後因愛上一有夫之婦而遭到黨內外齊聲討伐,並最終死於心力交瘁,使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蒙受重大損失。巴奈爾去世那年,喬伊斯只有九歲,但他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傷痛,寫下了長篇悼詩《巴奈爾之死》,充分顯示了作家文學上的早慧和政治上的早熟。這首詩經他修改潤色,十四年後放進了《都柏林人》中的一個短篇《紀念日》中。
喬伊斯曾先後就讀於幾所耶穌會主辦的教會學校,其中包括被稱之為“愛爾蘭的伊頓公學”的克隆格維斯學校,但對宗教的興趣卻逐年遞減,尤其對嚴厲的天主教教義懷有牴觸情緒。天主教是愛爾蘭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深入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愛爾蘭家庭,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天主教並沒有伴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其教義對普通愛爾蘭人的心靈所產生的影響,顯然是幻滅勝過希望,壓抑多於歡欣,對生活方式的種種束縛,已經演變成對精神世界的層層禁錮。青年喬伊斯對此顯然具有深切的感受,這種種感受在《都柏林人》中的好幾個短篇小說,如《兩姐妹》、《土》、《對影》和《聖恩》中都可以尋到蛛絲馬跡。可以說在喬伊斯的青年時代,對他影響最大的因素,除了對愛爾蘭民族獨立的憧憬,就是對天主教神權的叛逆。
一八九八年喬伊斯十六歲,進入都柏林大學主修哲學和語言學,掌握了丹麥語和挪威語,由此開始對歐洲大陸的文學藝術,尤其是易卜生的劇作產生廣泛興趣,畢業論文寫的就是《論易卜生的新戲劇》。大學期間他徹底背棄了天主教信仰,同時也開始遠離政治現實,立志成為一名用藝術影響社會的文學家。此後他偕女友諾拉出走歐洲大陸,先後輾轉於法國、瑞士和義大利,一生過著“自我放逐”的生活,並在這種“放逐”中完成了他的兩部最重要的作品《尤利西斯》和《為芬尼根守靈》。
說到喬伊斯,當然就不能不說《尤利西斯》,因為正是《尤利西斯》奠定了喬伊斯作為現代主義文學先驅的地位。《尤利西斯》是英語文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史詩性作品,出版伊始就受到同時代文壇同道如蕭伯納和伍爾夫等人的好評,當然也曾因其驚世駭俗的表現手法而招致各方保守勢力的指責和各國政府的查禁。作品共分三部十八章,戲仿古希臘史詩《奧德修紀》,試圖創作一部《奧德修紀》的現代版本,小說敘述猶太裔廣告推銷員利厄波爾·布盧姆,於一九〇四年八月十六日這一天在都柏林所經歷的日常瑣事,完全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融合起來,每一章都有不同的風格,整部作品始終流動著各個人物的潛意識,正是通過這種被後人稱之為“意識流”的手法,作家將種種看似變化無常的心靈體驗,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從容道來,從而賦予平淡無奇的生活深刻的悲劇意識。《尤利西斯》的問世宣告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告一段落,可謂開創了現代主義文學的先河,如今站在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上回首二十世紀的人類文學,我們不得不承認喬伊斯是這時代英語文學的一位巨人,儘管早在一九四一年初,他就已因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死於蘇黎世,未能盡享作為二十世紀現代派小說大師的殊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