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捻子

都捻子

廣泛分布於中國華南粵、閩地區,多為野生灌木,高一米左右,葉對生,卵形。花單生葉腋,花期為七月至八月。果實為漿果,未成熟時為綠色,八月至十月間成熟,成熟時則變成紅色或者紫黑色,手指般大小,成熟時果肉紅色,味甘,可食用。

詞語讀音

條目:都捻子 
拼音:dōu niǎn zǐ
注音: ㄉㄡ ㄋ|ㄢˇ ㄗ|ˇ

引證解釋

見“ 都念子 ”。 果名。亦作“倒捻子”。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木語·諸山果》:“﹝都捻子﹞子汁可染若臙脂,花可為酒,葉可曲,皮漬之得膠以代柿……取子研濾為膏,餌之又止腸滑。以其為用甚眾,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倒捻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婦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或呼為都捻子,蓋語訛也。”亦省稱“ 都捻 ”。 隋 杜寶 《大業拾遺錄》:“ 南海郡 送都念子樹一百株,敕付西苑十六院內種。此樹高一丈許……其子小於柿子,甘酸至美。蜜漬為粽,益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