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詞語】: 崗捻
【注音】: gang,nian
編輯本段詞語釋義
基本解釋
1. [spill]∶用來點燈、點菸斗、點火的小紙、棉捻
紙捻子
2. [wick]∶經捻或紡在一起的一束纖維,常用棉紗做,利用毛細作用吸油燃燒
詳細解釋
1. 清 代中葉後,在 安徽 、 江蘇 北部和 山東 、 河南 等邊境的農民反壓迫武裝。
《官場現形記》第十六回:“ 莊大老爺 說:‘當過捻子的人,你知道他是甚么出身?’”
《前言》:“這些故事滿腔激情地描繪了捻軍英雄鬥爭的業績和勝利,歌唱了他們的正義和力量。”
凌力 《星星草》第四章二:“說 僧王 ,道 僧王 , 僧王 是個紙糊將,遇到捻子嚇破膽,遇到 遵王 狗命喪!”
2. 用紙、紗等做成的條形或帶狀物。多作點燃或引火用。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五章:“拿幾根紙捻子來,我要吃煙!”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九章:“你們不繳槍,我們就困你個油盡捻子乾。”
顧笑言 《你在想什麼》四:“這時, 房栓 已經把捻兒點著了。”
3. 捻子:用紙搓成的條狀物或用線織成的帶狀物。
沈從文 《生》:“老頭子把那捐條搓成一根捻子,插在耳朵邊。”
4.亦稱"捻軍"。清代中葉後,在安徽﹑江蘇北部和山東﹑河南等邊境的農民反壓迫武裝。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崗捻,又名倒捻子、倒黏子、也叫都捻子,山捻等,學名則叫桃金孃,屬桃金孃科,常綠灌木,夏開淡紅色花,漿果大如櫻桃,熟時暗紫色,產於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地。其得名之由,蓋因其“子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又因其子狀如乳頭,海南別名叫“山乳”(“乳”讀若“尼”)。對其莖葉花果的描述,還是古書中來得生動。唐劉恂《嶺表錄異》:“倒捻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其子外紫內赤,無核,食之甜軟,甚暖腹,兼益肌肉。”宋蘇軾《海漆錄》卷五云:“吾謫居海南,以五月出陸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朴藪叢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則已結子如馬乳,爛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細核,並嚼之,瑟瑟有聲。”
捻子除了果子可食外,還有多種功用。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為酒,葉可曲。皮漬之得膠以代柿,蘇子瞻名曰海漆。非漆而名為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為血,而可補人之血,與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取子研濾為膏,餌之又止腸滑。以其為用甚眾,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關於倒捻子的藥用功能,他處亦有述及。《辭海》說其根“性平,味苦澀,功能活血通絡、收斂止瀉,主治風濕痛、腰痛、瀉痢等症”。其葉也是治痢良藥,《海漆錄》說“野人夏秋痢下,食其葉輒已”。蘇軾還自述自己的治病經歷:“吾久苦小便白濁,近又大腑滑,百藥不瘥,取倒捻子嫩葉酒蒸之,焙燥為末,以酢糊丸,日吞百餘,二腑皆平復,然後知其奇藥也。”可證倒捻子的收澀滋補作用不虛。以倒捻子樹皮製膠(或稱為漆)的方法,《海漆錄》也有言及:“海南無柿,人取其皮剝浸爛杵之,得膠,以代柿漆,蓋愈於柿也。”此漆舊時乃用以漬染漁網,漆雨傘、雨帽等,較經久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