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歷史
該寺建於唐代,當時叫中興寺,寓含其時唐時“中興”,即百姓生活好轉、國家經濟昌盛之意。但香火最鼎盛時卻在北宋。據說那時中興寺是成都地區的佛教聖地之一。當時蜀地戰亂已平,附近幾縣來此朝廟的人絡繹不絕。值得記載一筆的是,北宋大詩人張俞為了宣傳縣籍三位傑出學者即嚴君平、揚雄、李仲元,常借中興寺這塊寶地,宣講儒佛道相濟相通的思想。寺廟住持也歡迎張俞常來宣講。應住寺之邀,張俞寫了三人的選詩,1990年代仍供奉在廟內。中興寺在宋以後幾度興衰。清朝初年由自帶家產入廟的曹姓比丘尼接掌,故又名曹家寺。
解放後,該廟被廢置。1980年代初,部分僧眾開始作恢復寺廟的準備。1986年正式開放後,經不斷募化修建,數年內便初具規模。寺門內兩側塑 給孤獨尊者 武顯靈官 神像,一殿為天王殿。正殿為大雄寶殿,大殿內有 唐代石刻 釋迦牟尼佛像及 唐代石刻藥師佛像各一尊,殿前有康熙年鑄造的鐵鼎一隻。後殿為觀音殿 ,有明代正德十五年石刻觀音一尊。另有寮房、齋堂、及生活、營業用房三四十間,占地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寺內常住僧尼十多人。
寺院現狀
如今寺內每日晨鐘暮鼓,早晚課誦,為信眾打普佛。每年觀音聖誕、得道、出家之日,即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廟內舉辦大型佛事“觀音會”。屆時縣內外上千信眾雲集寺內從事禮佛活動。此外,每年佛的紀念日、孟蘭盆會和農曆初一、十五,都舉辦小會。寺內香火興旺,功德布施年年增加。90年代鑄造大型法器鐵鐘一口,塑造了千手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還從緬甸請來中型玉佛兩尊,並請回佛界高僧昌園法師紀念牌。寺廟多次為社會做好事。曾捐資修建郫合公路,並不止一次為災區人民捐衣捐款。
寺院地址
郫縣德源鎮新華村(成都現代工業港南片區正港北路)
郵 編:611730
交 通狀況
一:314路正港路下。(314路由茶店子車站到德源鎮)
昭覺寺公交站可乘90路公車到茶店子公交站換乘314路到正港路下。
火車北站公交站可乘17路或54路公車至 高家村站或 土橋村 站換乘314路到正港路下。
二:703路正港路下。(703路由郫縣客運站到德源鎮)
三:702路藍光水廠下。(702路由郫縣客運站到電子科大清水河校區,順江小區。)
四:市中心可在天府廣場西御街乘13路公車至終點站西區公交站換乘702路到藍光水廠下。
五:市中心可在天府廣場西御街乘30路公車至 高家村站或 土橋村 站換乘314路到正港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