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寺[四川省成都市玉泉寺]

玉泉寺[四川省成都市玉泉寺]

清初,四川成都昭覺寺方丈“丈雪通醉”祖師的弟子“其白德富”開建了郫縣犀浦玉泉寺。

清初,四川成都昭覺寺方丈“丈雪通醉”祖師的弟子“其白德富”開建了郫縣犀浦玉泉寺

(原郫縣犀浦鎮十二大隊國小校舊址)。

文獻記載

玉泉其白富禪師,眉州龔氏子。幼年剃染。參詢事訖。詣昭覺老人鉗錘下打徹。始紹續焉。上堂。覿面揮開不二門。聖凡情盡絕疏親。勾章棘句惹風雨。塞壑填溝爛葛藤。只如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是甚么人。良久雲。九旬禁足今朝始。剝取蟠桃不老仁。(《錦江禪燈》)

其白富法嗣:融徹頂禪師

蜀南人。幼歲禮其白禪師剃髮。廿齡圓具。究心不輟。嘗看六祖風幡因緣有省。遂受本師缽袋。繼席玉泉寺。康熙壬申冬結制。正修毛居士請上堂。今朝十月十五。行者考鍾伐鼓。玉泉結制上堂。驚起魚龍躍舞。只將白棒提持。大地山河莽鹵。坐斷諸佛關鍵。綱維從尚列祖。衲僧擬議思量。一棒打折驢腰。莫言不道。上堂。諸佛本無說。祖師未曾聞。留下一轉語。千古鎮乾坤。且道是甚么語。?。喝一喝雲。今日冬月一。萬卉俱凋悉。玉泉爐增榨。山門輝佛日。驀召眾雲。是何朕兆。良久雲。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復喝一喝下座。

玉泉其白富禪師語錄

清德富說,園頂等編。三卷。卷首收像、贊、序;卷上收上堂;卷中收上堂、法語、機緣、像贊;卷下收拈古、偈、普說、分燈、頌古、行實、書問、雜著、佛事、塔銘;卷末附融徹頂禪師語錄一卷(清園頂說、明盛、明聰等編、徹生序)。收入《明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八冊。

火碑

四川成都比丘尼寺院中興寺(曹家寺)的火碑

在四川成都比丘尼寺院中興寺進門右邊,塑了個拿書的老頭兒,當地人什麼都不懂說是秧苗土地。其實他就是以把黃金鋪滿院子的代價買了祗陀太子花園給佛當講堂的“給孤獨尊者”。喔,扯遠了哈,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這個尊者,而是尊者邊邊上掛紅的那個石碑——火碑。

這個火碑高八尺余,正面鐫刻咒符圖文,年代未詳。原立於成都蓮花池(成都郫縣犀浦玉泉寺前),後移至郫縣犀浦文昌宮內(今犀浦鎮中心國小校),具體移植時間不詳。據傳,此碑“能鎮火災”。俗傳如有人偷拓碑文一次,就會發生一次火災。本地人十分重視此碑。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鄉人曾集資建成火碑亭。亭高三丈余,兩層青磚砌成,外圍系亭廊,四方砌的是梅花洞。亭內還有一圈內維圍住碑身,以加固防盜,頂上還放有一小鍾,木柵圍住。

碑亭上有石刻對聯一副云:

鎮火有靈符,盪掃烽煙,當勝欒巴一噀。

豐碑當古蹟,仲觀文字,何慚裴氏千縑。

由於碑的封建迷信色彩較濃,碑亭於1966年被拆除,火碑隨後被保存於中興寺。

對聯註解:

1,欒巴

欒巴字叔元,東漢魏郡內黃人也。好道。巴使徐州還,再遷豫章太守。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貲產以祈禱。巴素有道術,能役鬼神,乃悉毀壞房祀,剪理奸巫,於是妖異自消。百姓始頗為懼,終皆安之。

漢帝時,西川成都府有個官人--欒巴,少好道術,官至郎中,授得豫章太守,擇日上任。半路上,遠近官吏接見;到了豫章,交遞符印。豫章城內有座廬山廟。 蒼松偃蓋,古檜蟠龍。侵雲碧瓦鱗鱗,映日朱門赫赫。巍峨形勢,控萬里之澄江;生殺威靈,總一方之禍福。新建廟 宇鐫古篆,兩行庭樹種宮槐。郡人,盡來祈求福德,能使江湖順風舉帆,靈應非凡。欒巴到了郡府,往廟拈香。見廟祝道:“我聞此廟有神最靈,能對人言,我欲見之集福。”太守拈香下拜道:“欒巴初到此郡,特來拈香,望乞聖慈,明彰感應。”問 了數次,聽得帳內有聲。焦躁道:“我能行天心正法,此必是鬼,見我害怕,故不敢應聲。”向前撩起帳幔,打開一看,神明塑像都不見。 而這神道是個妖怪,被欒太守看出來,即時教手下人把廟拆毀。又恐此鬼遊行天下,所在血食,誑惑良民,乃推問山川社稷,求鬼蹤跡。此鬼走至齊郡,化為書生,風姿絕世,才辨無雙。齊郡太守卻以女妻之。欒太守知其所在,即上章解去印綬,直至齊郡,往捕其鬼。 齊郡太守召其女婿出來,只是不出。欒太守曰:“賢婿非人也,是陰鬼詐為天官,在豫章城內被我追捕甚急,故走來此處。今欲出之甚易。”乃請筆硯書成一道符,向空中一吹,似有人接去的。那一道符,逕入太守女兒房中。書生在房裡覷著口銜符紙,走至欒太守面前。欒太守打一喝:“老鬼何不現形!”那書生即變為一隻老狐狸,叩頭乞命。欒太守道:“你不合損害良民,依天條律令處斬。”喝一聲,但見刀下,狸頭墜地,遂乃平靜。

2,噀,(xun四聲)噴水。道教有噴水降妖的做法,而古建築頂上有設定鴟吻噴水防火的習俗。

3,裴氏千縑(jian一聲)。出自《龍文鞭影》的“裴度千縑”。

裴氏指唐憲宗時宰相“裴度”。

裴度,生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唐代後期傑出的政治家。

縑,細絹。

附錄:

同治版《郫縣誌》蓮花池 條:在縣東二十里玉泉寺前。

同治版《郫縣誌》玉泉寺 條:在縣東二十五里,康熙初年建大廟。前明時原有小廟,廟前橋,亭,字型檔一座,系川陝總督岳升龍撰文,韓皋書。隔河有古蓮花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