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穎波

邵穎波

邵穎波現為《財經時報》副總編輯。曾為《經濟觀察報》首席評論員、 《21世紀經濟報導》評論員。

邵穎波邵穎波

怎樣支持狀告跨行查詢收費的鄧維捷?

7月4日,上海市徐匯區法院正式受理上海市民鄧維捷狀告銀行跨行查詢收費一案。這立刻引來了全國上下消費者的廣泛支持,各大入口網站都因轉載這一訊息而得到了數以萬計的跟帖。這些以跟帖形式顯示出來的支持性力量,不僅包括聲援鄧維捷本人的,同時也有聲援受理此案的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的。
這一次,並不能完全把消費者所表達的支持聲音,看作是“同情弱者”的傳統習慣心理的反映。事實上,這件事已經反映出普通的、分散的消費大眾希望通過某種事件把力量集中起來與壟斷企業進行抗爭的真實意圖。每個人的發言看上去都是脫口而出的即興而作,但整個事件必須被看成一種理性的運動。對於鄧維捷的支持,不同於以往我們經常見到某些情緒性事件,在這裡,幾乎所有發言的人都是出於保護自我利益的目的。
鄧維捷個人也同樣。報紙的報導詳細地描述了他在使用ATM機查詢相關數據的時候發生餘額減少的情況。為了1.5元的查詢費他走進了法院,這種切實的利益,產生了維護正義的行動。
事實上,輿論此前對銀行與銀聯卡公司結盟的評判就已經勢如洪水了,對於金融機構這些行為所涉嫌的問題,包括違約、侵權、托拉斯化,以及濫用壟斷地位等等,不僅有法學專家們通過詳解《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銀行法》以及《價格法》等等現行有效的國家法律給予了充分的說明,更有全國人大代表的緊急上書。但是,銀行巨頭們仍然採取了既定行動。這不僅表明這些機構在切身利益上做了仔細的計算,也在利益衝突將要出現之前對雙方力量的對比進行了衡量。銀行與銀行卡使用者之間的這一衝突,確實是一種理性衝突。
這場衝突的實質意義在於,人們試圖通過理性抗爭來限制壟斷力量。而且,人們也在嘗試選擇用理性的方式來考問自己懷疑的對象。
那么,想要支持鄧維捷的人應該如何做呢?第一步他們已經發出了聲音,但是不能指望這些網路意見可以影響到獨立審判的法官。那么第二步,他們就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跟上鄧維捷的腳步。當他們在跨行查詢數據的時候,他們都可以記錄下餘額的變化,並且像鄧維捷一樣到事件發生地的人民法院去起訴。因為每個人在認為自己的權益遭受侵害的時候都擁有這樣的權利。
法治社會下,人們考問不公平現象的最正確的方式,就是訴諸於法律,並且聽從法律的判決。以拒絕使用的方式進行抵制不是應該稱道的方式,因為這根本就沒有現實意義。或許在將來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儲蓄業務的時候,或者銀行的數量發展到足夠多的時候,這是一種辦法。即使如此,自然壟斷領域總還是要存在的,在這樣的領域人們是無法通過自由選擇來逃避的。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法律以及對法律的運用,來對壟斷者加以限制使其達到合理

從娃娃股東看中國人如何跨越身份障礙

北京銀行作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城市商業銀行在A股上市。但出乎意料的是,新聞報導的焦點卻集中在它的股東名冊上。通過北京銀行發布的澄清公告,人們確定的事實是,娃娃股東雖然未達到千名以上,但的確存在。北京銀行解釋其中的原因是,在原始股東形成的過程中,有“部分人員為免去以後贈與和繼承的麻煩,直接以其未成年的後輩名義入股”。
但對於報導中特別提到的吳振鵬和鄭宇軒的情況沒有做出特別說明,這兩個人分別出生於1984年和1997年,在非員工自然人股東名冊上分別排第一和第十三名。在他們13歲和1歲的時候,分別斥資數百萬成為原始股東,現在他們已經是億萬和千萬富翁了。
儘管人們可以從善意出發理解這一特別現象的出現,可以理解父輩以子女的名義進行投資的舉動,但是,很多人並不願意這么做,對於娃娃股東背後可能存在的情形他們會直接聯想到一些壞的事情。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某財經網站一個題為“請用四個字形容你聽到時的感受”的一個帖子中,我們看到網民們用“誰家的娃”、“老子英雄”、“定有貓膩”等詞表達了他們的疑惑。
為什麼普通民眾不願意從好的方面出發而是從壞的方面來臆測這件事呢?有的人留言說,他們相信即使有一些父母以子女的名義購買少量的股票是正常的,也仍然懷疑另外有一些人是因為身份不合適出現在股東名冊之中。
出現這么生硬的懷疑跟中國人習慣於採取各種手段跨越身份障礙這個大背景有直接關係。這個大背景體現出中國社會亞文化中的一個特色,就是重實際利益不重身份名譽。想辦法跨越身份障礙辦法的確很多,不過,現在這種習慣反過來已經成為中國人進入現代社會,成為一個守法負責的現代公民的一大障礙。
現在大家看到使用多重身份互換的辦法逃避交稅的現象比較多,但這只是諸多壞現象中的一種。早在計畫經濟時代,人們就開始了這種鑽空子活動,參軍、上學、進工廠、提乾,那個年代幾乎生活所有的方面都和戶籍身份相關,不僅出身重要,年齡、學歷、親屬關係也都很重要,關係到一個人的發展前途。大家不得不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但麻煩也跟著來了,有些建國後出生的人,改來改去面目全非了,弄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多大年齡的地步。
在人們關注娃娃股東事件的同時,另外一件大事也令人頗費思量,就是關於如何認定“第二套住房”的問題。房產新政規定個人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首付資金要占到全款的40%,這是政府調控房價的手段之一。但在現實中,什麼是第二套住房並不怎么好認清楚,因為一個家庭往往以不同成員的名字購買,甚至為了購房可以離婚、結婚,甚至再離,單個人的身份簡單,但是如果和家庭成員、親戚朋友們摻和在一起,經過排列組合,很快就變成一鍋粥了。
現在,各個商業銀行在認定第二套住房問題的技術手段各有不同,但多數是以婚姻關係為基礎的,很明顯這個辦法顯得太過單薄、簡單,不一定對付得了購房者層出不窮的變招。
如果再進一步探討為何中國人的身份會變幻無窮的根源,話題就會展開得無邊無沿。但是有一條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的身份和我們所能得到現實利益聯繫得太過緊密,而與我們聲譽卻不那么相關。人格所能贏得的社會尊重遠遠比不上金錢和地位帶來的艷羨。
改變這種習慣肯定非一日之功,因為人們為了眼下利益而不顧將來的做法已經成了習慣。很少有人認為成為一名現代社會的責任公民比眼前利益更重要。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社會進步的腳步還是一步步前行著。中國社會的基本形態正在發生著本質性的變化。熟人社會正在逐步瓦解,講究獨立責任的公民社會正一步步走來。全國性的公民誠信體系正在建設之中,人們最終會發現,重視自己的身份,重視個人歷史和誠信關係,會比胡亂改變身份,借用他人身份等等手段更划得來一些。

資料來源:

http://www.mr699.cn/html/420.html
http://biz.163.com/05/1110/14/2271JPK600021JQ7.html
http://biz.163.com/06/0710/09/2LLL06S200021E8E.html
http://news.cnfol.com/071012/101,1595,3416060,00.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