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臨漳縣文物保管所

邯鄲市臨漳縣文物保管所

邯鄲市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成立於2000年,主要經營文物的保護及管理。


簡介

rr

河北省臨漳縣文物保管所主要經營文物的保護及管理,位於風光如畫,美麗富饒的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河北省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成立於2000年。

證書;113042300054

名稱;臨漳縣文物保管所

地址;臨漳縣香菜營鄉三台村

現任所長;王福生

機構類別;主營業務文物的保護及管理

歷史沿革及成果

用排子車拉來的“家當”用排子車拉來的“家當”

1976年8月——12月,縣文教局喬文泉在三台舉辦第一屆“古鄴城亦工亦農考古訓練班”,開始收集零散文物。
1977年4月,縣文教局撥款維修文昌閣。
1977年7月——12月,縣文教局喬文泉、王祥禮在三台舉辦第二屆“古鄴城亦工亦農考古訓練班”,開始鑽探鄴南城南牆、東牆、北牆。
1978年春,臨漳縣文教局在鄴北城遺址金鳳台下成立“臨漳縣文物保管所”。
1979年,邯鄲地區文化局批准,河北省人民政府撥款四千元,修補金鳳台豁口和台階。
1979年12月3日,臨漳縣委發21號檔案公布“鄴城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了保護範圍,明確了注意事項。
1980年春,河北省文物局撥款一萬元,購買三台聯合中學,為文物所占有。
1980年9月,《文物》月刊發表《河北鄴南城附近出土北朝石造像》一文。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鄴城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6月,鄴城遺址樹立省保護單位文物標誌牌,建立省級單位文物“四有檔案。
1983年10月,北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鄴城考古隊,開始對鄴城全面的考古鑽探發掘工作。
1985年9月—11月發掘鄴南城西牆“馬面”遺蹟以及乾門遺蹟。
1986年3月,考古隊發掘鄴南城朱明門遺蹟。
1987年9月—11月,發掘鄴北城鳳陽門大道遺蹟,同時發現城內十六國時期隔牆。
1988年9月—11月,發掘鄴北城中陽門大道等道路遺蹟。
1989年,考古隊試掘銅雀台。
1990年春,試掘鄴北城內宮牆和長鳴溝、金明門南一段城牆。
1992年4——6月,試掘鄴北城“皇姑墳”遺蹟,證實該處夯土為一與宮城有關的南北向土牆。
1993年,在鄴城西約2公里處,為配合京深高速公路工程,南北向鑽探道路預徵用地,共鑽探出墓葬213座,遺址10多處。
1994年,配合京深高速公路工程鄴城段,全面發掘鑽探發現的戰國、漢晉、唐時代的墓葬213座,清理北朝遺蹟(含窯址、宮殿基址、水渠、道路等)。
1995年5月——7月,鄴城遺址西南高速公路,芝村取土區鑽探發現漢晉墓葬十餘座,全部發掘清理。
1996年6月—1997年,鑽探鄴南城護城河向西的給排水系統,取得初步成果。
1998年7月,考古隊試掘鄴北城南牆水涵洞。9—11月,試掘趙彭城村東、鄴南城南郊建築遺蹟。
1999年5月15日,臨漳縣文教局動工興建鄴城地下文物倉庫,9月28日文物入庫。
1999年12月24日,全國政協文史委陳昊蘇、周秉德等40人來鄴。
2002年春,考古隊正式發掘鄴城地下潛伏城門。10月發掘鄴南城佛寺塔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3年4月14日臨漳縣文物保管所委託中國文物研究所開始製作《鄴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
2004年1月,中國建設部測繪中心開始對鄴城遺址現狀測繪地形地貌。
2005年4月,臨漳縣設立文物旅遊局,11月26日《鄴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在京論證通過。
2006年春,建設金鳳台廣場公園,樹立曹操像。
2009年春,鄴城博物館破土動工。
2010年3月,金鳳台加固工程開工,6月,西門豹紀念館開工。

拉著排子車走馬上任的首任所長

用排子車拉來的“家當”用排子車拉來的“家當”

這位拉著排子車走馬上任的所長就是喬文泉。1979年12月30日,中共臨漳縣委發文,正式成立了臨漳縣文物保管所,他被一紙調令調來任所長。根據省、地文物部門意見,文保所的“家”安在尚是一片荒蕪的三台。文保所成立後的一項首要任務就是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國寶。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一首要任務竟然一“首”就是三任。
第二任文保所所長張子欣對當年的事仍記憶猶新,他說:已經作古的喬老在鄴城文保事業中,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人。祖籍膠東的他把臨漳當成了第二故鄉,他原是縣一中歷史教師,教學之餘閱讀了大量地方史料和方誌,對鄴城情有獨鍾。年近半百才走上專業文保事業,他極為珍惜,邊乾邊學,極快地進入了角色。他覺得要想做好臨漳的文保事業,首要的是提高廣大民眾的文物意識。於是在協助地區組織亦工亦農考古培訓班時,組織了許多青年農民參加,啟動農民的文物意識。並就著這個勢頭,組織成立了有關公社、大隊的民眾性的文物義務保護組織,聘任了業餘文保員隊伍,第一批業餘文保員中的一些人至今還工作在崗位上。之後,他就立即在荒蕪了的三台上整理房間,辟出了專門的文物庫房。緊接著就開始了文物大搬遷———將縣文化館幾十年積累的文物,搬遷到三台新庫房。當時新生的文保所連租輛汽車的經費也沒有,教師出身的老喬篤信“求人不若求己”,決定用人力排子車拉!要知道,從縣城到三台有四十多里路,無異於一次負重行軍拉練。就這樣,在他的指揮下,那一輛輛裝載了文物的排子車,硬是和老喬們一道,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走過來了。這些文物,就是當時鄴城文保所的全部家底、就是如今這個文物儲藏量在全國縣一級名列前茅的文保所的“第一桶金”。
有了這樣一份家當做底子,文保所正式豎起了“招兵買馬”的大旗,調查、徵集全面展開。他們首先是把鄴城附近村內村外地面上散遺的那些笨重的可移動文物,收集到文保所。這些東西許多是歷年洪水衝出來的大物件,在許多農民眼裡沒有太多的實用價值,如特大的石柱礎,特大鐵釜等,重達幾百斤、幾千斤。把它們從十幾里、幾十里的地方運來,也非易事,主要運輸工具仍然是排子車,靠人力拉。更費勁的是,拉到三台下還要費更大的力氣把它們抬到高高的台上,可以說這裡的每一級台階上,都曾灑下他們的汗水。就這樣,庫房裡的文物在迅速的增長,不久就由原有的幾件增加到1400餘件,“資本”的迅速聚集膨脹也使躊躇滿志的老喬和他的同事們的“野心”也大了起來,在認真地區分、歸納、丈量、登記、整理、修復的基礎上,他們決定專辟一處,選擇精品辦一個“鄴城出土文物陳列室”。說乾就乾,一切靠自己動手,老喬自編了解說詞,大家各盡所能千方百計美化布展。由於這在臨漳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陳列的又全部是真東西,介紹也非常詳細豐富,開展那天來人很多。陳列也很吸引人,參觀者,都覺得新鮮,受益匪淺。也就是從這一天起,鄴城文保所才算真的像模像樣的立了起來!今天,一談到這些,退休的張子欣依然感慨萬千,說:喬先生稱得上是臨漳縣鄴城文保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

大遺址保護項目

大遺址保護項目的鄴城遺址展示工程已全面啟動,國家將投入二點三億元人民幣的專項資金,發掘和展示鄴城遺址。在整個工程規劃完成後,這座現時被埋沒農田底下的古代都城將重新浮現地面,在人們面前展現其原貌。
鄴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先後成為曹魏、冉魏、前燕、北魏、東魏、北齊六個朝代的都城,是當時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建安文學就誕生在這裡。鄴城於北周末年毀於戰火,遺址現大部分被漳河淹沒,地表上僅存一些殘缺不全的城垣遺址及高出地面的金鳳殘台和銅雀台的東南角。
目前,鄴城遺址大部分被埋於村莊和農田下,是內地唯一未被現代大城市壓住的都城遺址。遺址展示工程規劃共分三期十五年進行,近期遺址內道路系統基本成型,中期遺址城市格局逐漸清晰,遠期規劃完成後,鄴城遺址的都城風貌將完整地展示出來。工程開始後,遺址上的十五個村莊,二萬三千多人將陸續被遷走。
據鄴城文物保管所所長王福生介紹,鄴城遺址將獲得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地面遺存以現場原狀展示,地下遺址發掘後回填按原狀在地面上模擬展示,並建成博物館、數據館,進行相關文物數據的陳列展示,將成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代都城研究基地。
鄴城是中國第一個依據城市規劃有步驟建設的都城,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布局方式上承秦漢,後啟隋唐,後代都城的規劃都以此為例。特別是它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深遠影響。日本的中國都城調查團曾多次前往鄴城進行調研,他們推斷,日本最早的都城難波宮的建築並非受了洛陽古都的影響,而是受了鄴城古都的影響。
消失在地下的"六朝古都" 古“鄴城”的歷史背影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有過無數具有坐標意義的古城,而位於邯鄲臨漳縣境內的古鄴城遺址便具有這種意義。
鄴城始建於公元前685年,毀於公元580年,先後6次成為國都,曾經有著無邊的繁華與熱鬧,遺憾的是這座“六朝古都”未能倖存至今。
遠遠望去,這曾經記載過人類文明進程的鄴城遺址,現如今大部分已深埋於漫漫黃土之中。而聞名古今的金虎台和銅雀台的遺蹟夯土層依然屹立著,似乎還在訴說著歷史雲煙。回望歷史,那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似乎又鮮活地呈現在眼前———西門豹治漳河於此,銅雀台的風流傳說於此,曹操雄霸天下的故事發生於此…… 戰國初期魏文侯時,漳河邊的鄴城百姓怕河水淹沒家園,在河伯要娶親的謊言欺騙下,每年都被迫出錢,將被選定的女子投入漳河。後來,西門豹戳穿河伯娶親的鬼把戲,鑿渠十二條,引漳河之水灌溉民田,百姓安居樂業。
聞名的“銅雀台”也在鄴城遺址。其實,關於銅雀台的意義,人們似乎對其建築與功用並不太感興趣,倒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才是人們最難忘卻的記憶。文人墨客們似乎從來不願意錯過英雄美人的故事演繹,於是銅雀台上杜撰大喬小喬春深被鎖的描寫更吸引聽故事的人。於是,三國時周郎的命運變得多情而無奈,而曹操的形象卻從未博得聽眾的稱讚,是指責與批判伴隨著梟雄的名聲走到現在。
據史書記載,建安15年,曹操為鞏固統治地位,大興土木建設鄴都,興建了銅雀台。後相繼建造了金虎台(後趙時因避建武帝石虎諱改名為“金鳳台”)和冰井台,史稱“銅雀三台”。“三台”建在鄴城西城牆北,金鳳台在南、冰井台在北、銅雀台居中,由南到北一字排開。銅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金鳳台和冰井台分別高八丈。金鳳台上有屋190間。冰井台上有屋140間,內有三座冰室,每室內有井數眼,深15丈。傳說中“三台”曾建橋,無水為何建橋呢?有一說認為這是軍事需要。據說,“三台”相距六十步,上建有兩座浮橋相連,假如一台被攻占,浮橋可被廢除,而使其他兩台獨立。然而,這么長的兩座浮橋是如何懸空而架的,至今還是個歷史之謎。但是卻因此產生了一種說法,認為由這兩座浮橋諧音而演繹出“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和故事流傳民間。
銅雀台無疑是一座軍事要地,但是它留在人們記憶里的仿佛是一處享樂之所。那時,一代梟雄曹孟德常常在此與文人騷客宴飲賦詩、與姬妾宮女歌舞歡宴。
傳說中,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就誕生於此,當年曹操重金贖回被南匈奴掠走的著名女詩人,這位才女不負眾望,在銅雀台上即興演奏出這首至今流傳的名曲。還有,陳思王曹植“援筆立就”的那篇登台賦,文字曠遠清麗。
鄴城西依太行,北臨漳河,為兵家必爭之地,鄴城也因戰爭,在建設與破壞中輪迴。鄴城遺址由北、南兩座相連的城組成,稱鄴北城和鄴南城,今漳河橫貫其間。
建安九年,曹操平袁紹,建設鄴城,後定為王都。魏文帝曹丕稱帝後移都洛陽,仍以鄴城為五都之一,此即鄴北城。其後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均建都於此。北朝後期東魏天平元年由洛陽遷都鄴城,天平二年起用4年時間興建鄴南城,是為東魏北齊的都城。鄴北城仍繼續使用。在北齊高氏都鄴27年後,大象二年被北周所滅,城市被焚。隨著歷史朝代的更迭,一代名都成為廢墟,多少文人墨客至此觸景生情,感傷萬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