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小說性質:公眾作品
小說類別:推理偵探
寫作進程:已經完本
完成字數:104155
授權狀態: 專屬作品
首發:起點中文網
內容簡介
東塔位於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東側,名鎮國塔。唐鹹通六年(865年),建5層木塔。宋天禧年間(1017~1021年)改為13層,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災,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寶慶三年(1227年),改建成7層磚塔。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改建為石塔,只造一層,後僧法權續建到第四層,天竺講僧天錫續建第五層和塔尖,前後共12年。塔為花崗石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築。塔蓋上有鐵香爐、銅寶蓋,塔頂的八角翹檐角鐵鏈和塔剎相鉤連,塔剎尖頂裝上沃金葫蘆。塔身分為外壁、外走廊、內迴廊、塔心柱等部分。塔內中心部位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為迴廊,塔心以橫樑、斗拱與塔的外牆相連結;外壁正面設四個門,側面設四個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以減少上層壓力;門的兩旁各刻有高2米、寬1米的武士、天王、金剛、羅漢、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龕的兩旁則刻服飾、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形態逼真的雕像,五層共80尊。環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欄。塔基上有須彌座,直徑18.5米,周長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輝綠岩浮雕佛傳圖像40幅,雕工精細。全塔通高48.24米(底層高7.37米,二層7.19米,三層6.73米,四層6.22米,五層8.05米,塔剎11.18米,基座直徑1.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梁各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崗岩石雕成。
西塔位於大雄寶殿前西側,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年間(915~920年),建7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壽。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災,淳熙年間(1174~1189年)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年),改建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東塔十年而成。規制和東塔同,略小於東塔,高44.06米(底層6.63米,二層6.79米,三層5.80米,四層5.65米,五層8.59米,塔剎8.29米,基座直徑2.31米)。石雕工藝比東塔簡樸,各層門、龕兩旁也有雕像80尊,形態各異,線條粗獷,服飾單純(大多為僧衣),須彌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獸之類。</p><br /><p> 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公元865年),初為木塔;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易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為木塔;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易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兩塔塔座均作須彌莊形,塔每層開四門設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平座扶欄,遊人可環塔遠眺近矚。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鋼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繫於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鐘,全塔共四十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修有樓梯,供遊客上下。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計八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於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然後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緻、珍貴。
小說目錄
小時候的西塔第一節 千年的古寺
第二節 奇怪的耳鳴
第三節 西塔的傳說
第四節 不解的疑惑
第五節 意外的結束
小論二 關岳廟
第六節 再會的開始
第七節 奇怪的唐浪
第八節 畫家的風水
第九節 特殊的佛寺
第十節 殘忍的真相
小論三 普渡節
第十一節 闖禍的男孩
第十二節 消失的姐夫
第十三節 姐夫的禮物
第十四節 以前的老宅
第十五節 分裂的自己
小論四 洛陽橋
第十六節 早年的新聞
第十七節 震動的原因
第十八節 不倒的石橋
第十九節 插刀的高手
第二十節 霸道的賭注
小論五 老君岩
第二十一節 長壽的秘訣
第二十二節 道教的老君
第二十三節 完整的過去
第二十四節 浮現的陰謀
第二十五節 船舷的平衡
小論六 布袋戲-木偶
第二十六節 木偶的設計
第二十七節 消失的書院
第二十八節 發光的石頭
第二十九節 隱藏的大厝
第三十節 風衣的男人
小論七 東禪寺
第三十一節 山門的考驗
第三十二節 蟲族的命脈
第三十三節 十年的答案
第三十四節 失去的夜晚
第三十五節 失蹤的人口
小論八 為什麼
第三十六節 最後的夢境
第三十七節 最後的辦法
第三十八節 最後的難關
第三十九節 最後的決戰
第四十節 最後的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