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塔墳

位於邢台市西南隅的塔墳,曾和清風樓、達活泉,被稱為古邢台的三大代表標誌。 直到一九六五年前,南塔墳仍有墓塔七十八座,北塔墳有墓塔十座。 在林立的塔群中,曾聳立有一座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高近20米,是為群塔之首,當地人們稱之為大塔。

位於邢台市西南隅的塔墳,曾和清風樓、達活泉,被稱為古邢台的三大代表標誌。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邢台的幾種工業產品,便是以塔墳之塔為商標。
塔,最初是為了供奉佛骨而修造的,後來也用來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安放僧人遺骨。邢台塔墳是作為斂葬佛教僧侶火化後遺骨――舍利子而建立的,所以名曰塔墳。邢台塔墳,是邢台天寧寺和開元寺兩所古剎僧人斂葬遺骨的墓地。所以,它開始形成的年代,當和該二寺始建年代一樣,係為唐開元年間,距今約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邢台塔墳分為南北兩處,中間相隔300米之多。南塔墳為開元寺塔墳,俗稱大塔墳。占地三十畝,四旁有耕地一百六十畝,土改前為開元寺莊田;北塔墳占地十畝,四旁有耕地三十畝,土改前為天寧寺莊田。據說,很早以前,兩塔墳有大塔、小塔千餘座。隨著自然風化剝蝕和人為破壞,日漸減少,到五十年代初,南塔墳尚有墓塔九十多座,北塔墳尚有墓塔三十多座,共約有墓塔一百二十多座。直到一九六五年前,南塔墳仍有墓塔七十八座,北塔墳有墓塔十座。這些墓塔形式、風格各異,或高或矮,或磚砌,或石雕;或敦實古樸、華貴端莊,或典雅秀巧、挺拔俊美,或臃肥龍鍾似踽踽老翁。更為絕妙的是,其中有“風動塔”,看似岌岌可危,被風一吹,隨風傾斜,搖搖欲墜,然其歷數百年風雨不坍。“響靈塔”,風一吹來,嗚嗚作響,其聲嗚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如簧之動,如笙之鳴。“鐘鼓塔”,以掌擊之,洞然有聲,嗡嗡作響。另外還有“誦經塔”,以耳貼塔細聽,則嚶嚶嗡嗡,一片聲響,據說有時還可以聽到斷斷續續的木魚聲和唪經聲……。至於塔墳的其他傳說,則更是不一而足了。
塔墳諸塔根據高度和形態劃分,基本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型磚塔多為八角形七級,中型磚塔多為六角形五級,小型磚塔多為四角形,或三級或五級,皆為密檐式實心磚塔。在梯形的石頭塔基上,為石雕束腰式須彌座,有三或四層的圖案紋飾,呈龍、象、鹿等動物與卷草、蓮瓣、雲彩和如意水紋等圖案,結構活潑、技法嫻熟。在申家莊村中,今尚存一塊石雕塔基,上刻有羊的圖案,刀法洗鍊,充滿濃郁的民間藝術氣息。還有的墓塔在須彌座上刻有仰式蓮花寶座,蓮瓣層層重迭,錯落有致,如同朵朵盛開的蓮花。
據考證,這和邢台開元寺是佛教淨土宗的一大道場有關,淨土宗宣揚一心念佛,死後往生“極樂世界”,身座九
品蓮台(即蓮花台座)。開元寺元代大禪師萬安祖師曾著有佛教論著“白蓮集”行於世。 
在林立的塔群中,曾聳立有一座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高近20米,是為群塔之首,當地人們稱之為大塔。此塔塔身的磚與磚之間銜接嚴密,異常堅固,雖經幾百年風吹雨打,仍形體完整,巍然屹立。“十年浩劫”中被四次爆破,才被炸塌。
歷史悠久的邢台塔墳,被毀於一九六七年,這片經歷了千百年風雨的古塔群變成了一片碎石瓦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