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雙林籍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捐資重建。亭為混凝土結構,翼角起翹,三面敞開,一面砌牆,壁間嵌“還金亭”石碑(清光緒二十年蔡名成碑記),還嵌有費新我書“重建還金亭”石碑。
在橋頭村西北角,梅溪的西岸有一個設計精巧、造型優美、故色故香的亭子,叫“還金亭”。還金亭建造獨具匠心,亭的基座由質料堅硬的大青石砌成,基座高出地面約有一點五米。東西兩側各有石階供人們登臨亭中。基座上立著四圓四方八根粗大石柱,這八根青石柱把整個亭頂穩穩擎起。還金亭的構築別有風格,飛檐走角,朱梁畫棟,雕花鏤金,線條流暢,別具意境。特別是亭頂那上面那兩條石鯉魚更是形態逼真,維妙維肖。石鯉魚全身金鱗生光,嘴上各有兩條長須,每當輕風一吹,長須擅動悠然,此時,那兩條石鯉魚仿佛是在清水中逆流游進,正對龍門凌空騰躍而過,給人以鮮活之感。總而言之,還金亭獨有他那古樸清雅,平淡簡遠,樸素大方的情懷,無處不透射出它那獨特的農鄉建築的詩情畫意。 是啊,古老淳樸的“還金亭”歷史久遠,春秋歲月已賦之滄老的容顏,但也仍然不失古風雅韻,他猶如一位精神矍鑠,默默無語的老人,日日夜夜盡心盡職地守護在梅溪橋頭。 梅溪西岸梅溪亭,百度春秋日月新。 風雨容顏今已老,千秋神韻萬古青。 在那亂雲飛渡的清晨,旭日往往被大片的雲塊掩蓋,但它的光芒卻替浮雲鑲起燦爛的金邊,風揚雲移,它又從雲隙間時時露面,照得這梅溪水遠一片近一片地涌金泛銀似的,那天空上的無數碎雲也被塗上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此刻,當你步入這還金亭,頓覺舒朗怡暢,志清意遠。 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滿天之際,卻又另一番迷人景象。你若是立身於“還金亭”觀景,即便會被這裡的景色所陶醉。晚霞霍霍燃燒,紅遍天空,紅遍山川,此時的還金亭早已沐浴在一片柔和的紅光之中,梅溪那潺潺的流水已是變成一條橙紅色的飄帶,在攜帶著清香氣息的晚風中不斷地向著遠處飄然延伸。此時亭旁那高低錯落,清香四溢的綠樹紅花,在桔紅晚霞浸染下,你說不出是滿樹的綠還是滿樹的紅,只是覺得更為生機動人。看著看著,此時的你定然會忘記自己置身在梅溪旁的還金亭,卻以為是漫步於那蓬萊仙境之中——霞浸染著樹,浸染著橋,浸染著亭,浸染著水,浸染著人;水倒映著霞,倒映著樹,倒映著橋、倒映著亭,倒映著人;溪水倒影,天水天一色,景中有水,水中有景,瑰麗壯觀,猶如唐代著名畫家所畫的一幅艷雅清麗的水彩畫。 夕照綠樹花艷紅,千里秀水萬里風。 晚霞更是紅如火,流水亭橋畫圖中。 每到盛夏季節,“還金亭”便是成了人們的納涼的最佳場所。特別是在晚上,蔚藍的天空,星稀月朗,如銀似水的月光靜靜地流淌,在悄悄地編織著那夢幻般的夜的世界。周圍綠樹蔥蘢,清香四溢。當你信步拾階而上,坐於長條青石凳上,頓覺清風徐來,全身生涼,暑氣毫無,疲憊立消,心神舒暢。在這裡可以欣賞那天上的明月,可以傾聽那潺潺的梅溪流水聲,聽得入神時,仿佛是有位技藝高超的琴女焚著青香,在紫煙縈繞在小亭中架著古箏,玉指纖纖,彈奏起那首醉人的幽雅清麗的《高山流水》。此外還可以在這裡聽極具意趣的蛙聲。清涼的晚風攜著淡淡的清香輕輕吹拂著,那田間溪邊的青蛙鼓噪聲彼伏此起,一浪高過一浪,忽兒又如大合唱,忽兒又似男女聲雙重唱,忽兒卻象是輪唱,還有別一些蟄鳴聲相互摻和,簡直成了一個音樂大晚會。啊,月光、涼風、蛙聲,花香引來了那些晚飯後的人們,他們相繼來到還金亭,這些勞動了一天的人們相聚這裡納涼休憩,海闊天空:有的在談論古今——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有的在笑說豐年——春時耕種忙,秋後醪酒香;有的在喜拉家常——賢媳敬公婆,李家喜事多;有的在暢談理想——農商共經營,致富圖脫貧。 此時“還金亭”充滿了一片說話聲、嬉笑聲、歌唱聲,匯成了一支具有時代氣息的樂曲。 星稀蟾光清,月照還金亭。 乘涼夜相聚,談笑忘歸眠。 喔,對了,說起“還金亭”來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傳說故事發生在洪武皇年代。在盛夏一天中午時分,烈日當空,陽光如火,炎熱難擋。話說有一商客,正好歸銀回歸途經橋頭梅溪亭(原名),由於天氣酷熱,再之商客行走疲憊,便休息於梅溪亭中。一上的亭來,涼風陣陣,好不舒暢,誰知商客在這涼風吹撫下上來了濃濃的睡意,商客在不知不覺中甜睡入夢,一覺醒來,方知日近偏西,便急急起身,匆匆收拾眾行李趕路,在匆忙之中,竟忘了其中一個袍裹丟落於梅溪亭中。商客去後不久,我們橋頭祖先三太公剛好也到梅溪亭納涼,一進小亭,便見一袍裹,三太公見亭中無人,猜得八九分——定是有人失落於此,便拾起袍裹打開一看,誰知這一看,把三公驚呆了,原來袍裹中全是銀票,數量十分可觀,三太公不假思索打好袍裹,坐等失主。誰知一等二等,已是日落西山,不見失主蹤影。無奈,三太公把袍裹帶回家中,與妻子說明撿到銀票袍裹的事,三太婆喜上眉梢,說是我們可以大發喜財了,話未落音,三太公卻是一臉怒色,指責三太婆貪心無德。晚飯後,三太公又來梅溪亭等候失主的到來,夜過三更,依然無人來尋找袍裹。這樣一連坐等了四天四夜,仍不見失主。三太婆勸三太公別再苦苦相等,太公執意非等到不可,在第六日上午,終於有一人前來尋找袍裹,三太公與此人相說,經核實對證,確定袍裹正屬此人所失,三太公大方歸還。失主為表謝意,決定拿出其中部分銀票賞賜與三太公,三太公卻謝絕分文未收。失主被三太公的無私為人與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動不已。事隔不久,此失主帶了一班人,來到三太公家,決定修建梅溪亭,並賜與一扁,扁上書有三個金光閃耀的大字——“還金亭”(事後才知這位失主原是朝庭委派收稅官員),據說先祖祠堂也改稱為“還金堂”。 歲月流逝,物換星移,三太公距今已是百年歷史,三太公人走不見回,但三太公拾金不昧的中華傳統美德卻流芳萬古!至今,每逢過年,該村還有眾多人到村旁三太公墳前焚香祭念,迎龍燈也定要朝拜過三太公! 商客亡金梅溪亭,太公拾得數千金。 還歸不昧等失主,美德流芳萬古吟。
相關詞條
-
斷金亭
斷金亭,是當年林沖為納晁蓋等七好漢入伙,火併白衣秀士王倫的地方。
-
卻金亭碑
卻金亭碑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北門外光明路、教場街街口,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立,碑文內容為紀念明代番禺縣尹李愷卻金不受的廉政故事。卻金亭碑是中國明代對...
建築簡介 建築概貌 碑文記錄 建築背景 建築相關 -
楊金亭
楊金亭,男,1931年出生,山東寧津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河北天津師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文集《陶鑄詩詞選注》...
-
斷金亭[山東]
斷金亭,是當年林沖為納晁蓋等七好漢入伙,火併白衣秀士王倫的地方。
-
金虹橋井亭苑
金虹橋井亭苑屬於閔行區的金虹橋板塊。該小區位於閔行區虹橋鎮虹莘路與虹泉路交叉口(龍柏地區)。該地區繁華熱鬧,交通十分方便,生活配套設施精良,緊鄰捷運10...
百科概述 小區信息 周邊配套 -
楊金亭[慶陽市農牧局副局長]
楊金亭,男,1931年出生,山東寧津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河北天津師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文集《陶鑄詩詞選注》...
-
金閶亭
金閶亭舊址位於今江蘇省蘇州 閶門內。金閶亭是一座具有閣樓般規模的亭子“金閶亭”,“金閶”也緣此得名。金閶亭的建造,據舊志載,是因漢代朱買臣被武帝任命會稽...
簡介 傳說故事 歷史記載 -
望亭鎮
望亭鎮隸屬於蘇州市相城區,坐落在蘇州市西北,太湖之濱,界臨蘇州和無錫兩大高新技術產業區之間。望亭,古名御亭,曾名鶴溪。2009年末,望亭鎮面積44.06...
建置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