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耳孫,A.A.
正文

邁克耳孫以畢生精力從事光速的精密測量。1879年他用自已改進了的傅科方法,利用凹面鏡和透鏡把光路廷長到600m,旋轉鏡使返回光位移133mm,獲得光速值為299910±50km/s。 訪歐歸來後,他又把測量精度提高,獲得的數值為 299853±30km/s。這都是當時最新紀錄。後來到1923年他又重新專心致志地從事光速測量,在加利福尼亞的兩個相距約35公里的山頭之間,測得的數值為 299798±4km/s。在他有生之年,他一直是光速測定的國際中心人物,直到逝世前還念念不忘這項工作。
1879年3月,J.C.麥克斯韋寫信給美國航海年曆局的D.P.托德討論測定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問題。信中提到,地球上所有測定光速的方法,由於精度所限,都不足以檢驗地球的絕對運動。這封信被邁克耳孫看到,激起了他從事這類實驗的熱情。為了提高測量精度,在柏林期間,他設計了一種干涉儀(這就是今天最常用的邁克耳孫干涉儀,(見彩圖)來測定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

邁克耳孫首倡用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基準,他在1893年提出用鎘的紅線(6438.4696Å)為標準波長,並以此核定了基準米尺,這個基準一直用到1960年。1920年他用自己設計的星體干涉儀測量了恆星參宿四的直徑為太陽的300倍,這是第一次測量恆星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