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遼東鎮總兵駐今遼寧省遼陽市,後遷北鎮市。所轄遼東邊牆,東起鳳凰城(今鳳城縣),西至山海關,長一千九百五十里。其走向是:自今鳳城以東的鴨綠江西岸伸向北去,經寬甸、新賓,又轉趨東北,繞過開原縣北,又伸向西南,經鐵嶺、逾遼河,由台安縣東趨向西北,繞過北鎮縣北,又轉向西南,經過義縣、錦州、綏中諸縣西部,抵達山海關。明初,被推翻的蒙古的殖民集團殘餘勢力仍在西北、東北進行頑強反抗,圖謀恢復,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中國明政府開始在東北地區屯兵築城。正統七年(1442年)及成化五年(1469年),先後建立了邊堡,修築了長城,建立了由山海關至遼東都指揮使司的驛站。繼而建立了屯田、冶鐵及煮鹽等制度,以供軍需;並委派總兵守遼東鎮,使廣大遼東地區形成一個完整的陸海防禦體系。
遼東鎮長城的東段,前後經過兩次修築,有二條走向。第一次修築鎮北關至鴨綠江一段,建於明成化五年。其東端,在今鴨綠江西岸的虎山下(明代叫馬耳山,也稱險山,屬長城一部)老邊牆(明時稱也叫邊牆),其所屬今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鄉老邊牆村。第二次修築東端點,即今寬甸縣永甸鄉長甸村東山,與鴨綠江支流拉古哨相連。這就是“新疆”一段長城。這段長城,由本溪縣鹼場堡公社東南張其哈喇佃起,經過寬甸東至長甸村而與鴨綠江連結。這段長城建於明萬曆四年,主持者為鎮守遼東總兵李成梁及遼東巡撫張學顏。明萬曆三十七年在遼東巡撫熊遷弼的主持下,從山海關西錐子山起,東經開原東南至寬甸(新疆六堡之一)的鴨綠江上,重新整修了遼東長城1050餘公里。根據其行徑的地理環境及其修築時間等因素,一般分為三部分:遼河西段長城、遼河套段長城、遼河東段長城。
遼東長城
遼東鎮按防禦體系建立了各種屯兵城。遼陽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是副總兵和巡按等的駐地;廣寧為都指揮使分司,是巡撫及總兵駐地;因而建立了兩座防禦性的鎮城,都指揮使司下設東、西、南、北、中五路屯兵。而實際屯兵的路城,只有三座,即南路的前屯衛城,西路的義州衛城,北路的開原衛城等;其他路城則與鎮城在一起。路下有二十五衛,分屬於各路。另外,還單獨建立了防禦城,如廣寧中左屯衛城,廣寧右屯衛城,寧遠衛城,鐵嶺衛城,瀋陽衛城,海州衛城,蓋州衛城,復州衛城,金州衛城等九座。衛下計有一百二十七所,所下設堡城一百零七座(包括新疆六座,還有一座堡城是計畫建立而未建)。共同防禦遼東長城防線約975公里、關城十二座。遼東鎮的防禦除了陸路防禦系統,其地域西、南、東南瀕臨渤海、黃海和鴨綠江,西起山海關外芝麻灣,東至鴨綠江共“千三百餘里”,由於“島夷、倭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設有衛、所、堡等屯兵城,稱之為海防防禦系統。它按軍事地點的緩、沖,配備了防禦軍駐在其地,並建築了堡、墩、架等設施。職寧遠衛的海防五城,葫蘆套城;另外還有堡城,如五十寨堡、羊官堡、望海堡、紅嘴堡、歸服堡、黃骨島等。現在渤海之濱仍存在不少這時期的傳烽台,如錦州南渤海邊的四方台、白台子、楊台子、張台子等一系列墩台,就是在丹東地區鴨綠江邊的古樓子(寬甸縣古樓子公社)也還有傳烽台及其遺址存在。
遼東鎮長城的防禦目的主要是“拒胡”,防止蒙古人顛覆中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北地區逐漸被一股新強大起來的外族??建州女真的勢力所控制和影響,對中國在遼東的統治利益構成了新的威脅,因此也迫使明政府不斷修補完善遼東鎮長城的防禦系統,遼東鎮成為明朝晚期投入財力物力與兵力最多的一鎮,直至建州女真所建立的後金政權越過鴉鶻關、清河堡攻入遼東鎮腹地與中國軍共據遼東時,遼東鎮長城才逐漸逝去了它的軍事屏障作用。後金在改國號為“清”之後,對中國軍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戰役,占領了遼東大部分土地。在松錦戰役之後,明王朝在遼東的勢力被基本肅清,已無力與滿洲軍再戰,退守山海關,這時,中國遼東鎮長城徹底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遼東長城為什麼被人遺忘了呢?又在什麼時候從地圖上抹掉的呢?是在滿洲竊華時期。當滿洲人取代中國在東北的統治時,特別是順治酋長入北京後,中國尚未屈膝投降,政局不穩,前方有李自成領導的強大的農民軍相對抗,後方有蒙古貴族勢力的威協,滿洲人為了鞏固其東北“祖宗肇興之所”,“發祥之地”,就在遼東劃了禁區。在禁區範圍,首先利用了明遼東長城加以修補,並插以柳條,作為禁區的標誌,號稱柳條邊(以後它又向外擴展三次),並下令將山海關定為關卡,限制中國人出入。《全遼備考??山海關》和《柳邊紀略》都較詳細地記載了有關山海關及其出入此關的制度。
明代萬里長城的遼東部分,不但在其建築本身被改為“清柳條邊”,在清國出版的書中也被刪掉了。如清國康熙年間出版的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附圖中,只有“柳條邊”,而不見明遼東長城。又清國乾隆年間出版的《盛京通志》載《盛京輿地全圖》,也將明遼東長城勾銷,而只畫出了“柳條邊”。該圖在左下方只繪了山海關附近一小段長城表示長城東端的起點。上述種種,可能就是形成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說法的原由。但清國的柳條邊實際上只是部分地沿用了明遼東鎮長城牆體,許多地段與明長城路線並不一致,而且廢棄和大規模人為拆毀明長城,抹去其存在痕跡以保存“祖宗發祥之地”,因此,遼東鎮長城與柳條邊是不同性質的建築,二者俱存,不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