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京大明塔

遼中京大明塔

遼中京大明塔,位於遼中京內城的正南門,遼代所建,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位居全國第一。

名稱

遼中京大明塔

簡介

遼中京大明塔遼中京大明塔
位於遼中京內城的正南門──陽德門外東側。因遼中京延續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們習慣稱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該塔僅次於陝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該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遙,亦可用肉眼望見。用清乾隆皇帝描寫此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若到跟前看一看,卻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靜。
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但據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大明塔確為遼代所建。根據一九八二年維修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幾字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大塔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總高八十點二二米,基座直徑三十六米,第一層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細緻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薩坐像浮雕。每位菩薩左右各有兩個肋侍,上端有一對飛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個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薩說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薩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邊說法塔”,下截刻“金剛手菩薩”,全是漢文。不論是佛像浮雕,還是其他文飾,堪稱罕見的藝術珍品。大檐仿木結構,二層以上為密檐。塔頂基部高七·一六米,銅頂高二·八八米。整個大塔建築宏偉,造型秀美,工藝精湛。由於數百年的風吹雨打,特別是經歷了元代七級大地震及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塔頂傾斜,風鐸、銅鑒大部墜落。歷史上對大塔可能有過多次維修,但未見史料記載。只是在塔正面菩薩像兩邊有蒙文字兩行,翻譯為“大清帝國鹹豐甲寅年修”。
為了保護這珍貴的建築,一九八一年國家投資五十多萬元進行全面維修。施工三年,於一九八四年八月全部竣工。維修後不僅將殘損部位全部修好,而且更換了原銅頂,新掛風鐸一千多個,銅鑒四十個。
經過維修,千年古塔煥然一新,又恢復了原來的雄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