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第1章簡述了本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第2、3、4章主要介紹了遺傳多樣性研究的相關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方法和田間試驗研究方法;第5、6、7章簡述了抗病基因、致病相關基因及遺傳多樣性研究;第8、9章探討了遺傳多樣性控制病害的遺傳學和生態學基礎;第10、11、12章介紹了遺傳多樣性品種搭配、種植模式的套用研究和技術示範推廣。
編輯推薦
本書是研究遺傳多樣性持續控制作物病害理論和實踐的專著。全書共分12章,主要內容包括遺傳多樣性研究的相關分子生物學技術、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研究方法、作物抗病基因多樣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相關基因、遺傳多樣性最佳化品種搭配的套用研究、遺傳多樣性持續控制作物病害技術的示範推廣等。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生物多樣性
1.2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農作物病害的持續控制
1.3 遺傳多樣性與植物病害的持續控制
2 遺傳多樣性研究的相關分子生物學技術
2.1 DNA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技術
2.2 隨機擴增多態性DNA(RAPD)技術
2.3 微衛星(SSR)技術
2.4 單鏈構象多態性(SSCP)技術
2.5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技術
2.6 CAPS標記技術
2.7 RGA-PCR技術
2.8mRNA差異顯示技術(DDRT-PCR)
2.9 候選抗病基因技術
2.10 生物晶片技術
2.11 Rep-PCR技術
2.12 營養親和群(VCG)技術
2.13 核糖體DNA基礎的PCR技術
2.14 無毒基因標記技術
3 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研究方法
3.1 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鑑定方法
3.2 小麥條鏽菌生理小種鑑定方法
3.3 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鑑定方法
3.4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種鑑定方法
3.5 根結線蟲生理小種鑑定方法
3.6 水稻白葉枯病菌生理小種鑑定方法
4 遺傳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田間試驗研究方法
4.1 常用的田間試驗方法
4.2 田間試驗誤差
4.3 田間試驗的常用設計
4.4 植物病原物的田間接種方法
4.5 田間試驗的觀察和記載
4.6 田間試驗資料的統計分析
4.7 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田間試驗設計方案舉例
4.8SAS統計軟體在遺傳多樣性控制病害中的套用
5 作物抗病基因多樣性
5.1 作物抗病基因研究概況
5.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多樣性
5.3 植物非寄主抗性研究
5.4 麥類作物抗病基因多樣性
5.5 茄科作物抗病基因多樣性
6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相關基因
6.1 植物病原菌基因組研究概述
6.2 植物病原細菌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
6.3 植物病原物基因組中致病相關基因的分布及特點
6.4 植物病原物效應蛋白的多樣性
6.5 植物病原菌效應蛋白與寄主抗病基因之間的互作
6.6 稻瘟病菌分泌蛋白質的研究
7 病原微生物群體結構的遺傳多樣性研究
7.1 植物病原真菌遺傳多樣性研究
7.2 植物病原細菌的遺傳多樣性研究
7.3植物病原線蟲遺傳多樣性研究
8 遺傳多樣性控制病害的遺傳學基礎
8.1基因對基因學說
8.2 寄主與病原物協同進化的遺傳學基礎
8.3 混栽田間誘導抗性與抗病相關的信號轉導的作用機制
8.4 水稻遺傳多樣性混栽田間稻瘟病菌的群體遺傳結構研究
9 遺傳多樣性控制病害的生態學基礎研究
9.1 作物病害流行與農田生態環境的關係
9.2 水稻遺傳多樣性混合間栽對田間濕度的影響
9.3 水稻遺傳多樣性混合間栽對田間光照的影響
9.4 水稻遺傳多樣性混合間栽對葉面溫度的影響
9.5 水稻遺傳多樣性混合間栽對田間通風狀況的影響
9.6 水稻遺傳多樣性混合間栽對病原菌孢子傳播的影響
9.7 水稻遺傳多樣性混合間栽對植株矽含量的影響
10 遺傳多樣性最佳化品種搭配的套用研究
10.1 品種搭配的遺傳學基礎
10.2 品種搭配對農藝性狀的要求
10.3 品種的時空搭配模式
10.4 水稻遺傳多樣性種植的品種最佳化搭配的田間試驗結果
10.5 小麥遺傳多樣性種植的品種最佳化搭配的田間試驗結果
11 遺傳多樣性最佳化群體種植模式的套用研究
11.1 時間上利用遺傳多樣性——品種輪換
11.2 空間上利用遺傳多樣性——品種的合理布局
11.3 時間與空間上利用遺傳多樣性——多品種混合間栽
11.4 最佳化群體種植模式的技術參數研究
11.5 水稻多品種混合間栽技術參數研究的田間試驗結果
12 遺傳多樣性持續控制作物病害技術的示範推廣
12.1 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示範、推廣的技術規程
12.2 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示範、推廣的組織和保障措施
12.3 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示範、推廣的地區和面積
12.4 示範推廣對稻瘟病的控制效果
12.5 示範推廣的增產、增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