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無論是從人類的生存意義上說,還是從人類交往意義上說,或者是從人類認識和實踐的意義上說,都無法擺脫自我選擇。自然的演化,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自我意識和精神世界的不斷沉積和厚重,選擇愈來愈成為一個普遍的話題,它必然要求人們給予一種與以往不同而且較為合理的闡釋,即從哲學層面上加以討論。本書試圖通過對選擇論的理論說明,來揭示和論證選擇的意義、選擇的價值、選擇的依據、選擇的主體、選擇的客體、選擇的實現,即通過對選擇從何而始,因何而生,誰在選擇,怎樣選擇,選擇什麼,如何實現等問題的研究,深刻挖掘選擇論的理論內涵,揭示出選擇論的本質及理論和實踐意義,進而通過對選擇論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建構,通過對認識規律、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理論上的探索,為我國牢牢把握住戰略機遇期,堅定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給予科學的回應。全書分為六個部分,由緒論和五章組成。
緒論
當代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客觀形勢以及對選擇論研究現狀,表明選擇論在認識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及我國所處的重要歷史方位上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人腦的反映機制在於主體的內在選擇性與客體的統一;而社會歷史的發展則具有自然規律的屬性,卻是主體自我選擇的結果,是決定論但體現出了自我選擇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緒論還概括了選題的主題、立論、架構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自我存在是自我選擇的邏輯起點。自我選擇作為哲學範疇,首先作為一種行為而存在,它既是一種認識過程,又是一種實踐過程;它以自我存在為邏輯起點,在選擇中又顯示出自我的自由和創造性。自我選擇的實質在於自我的自由,體現著自我存在的權利;但同時又受到客觀必然性的制約,受到他我的限制。因此,自我選擇不單單是自我自由權利的一個標誌,自我選擇還應充分考慮他我的存在和選擇,確立他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自我選擇不在於自我的此在,而在於未來。它表現出自我存在的欠缺,只有通過自我選擇才能使自我得到充實。自我選擇總是在設定、不設定或否定中進行取捨,這種取捨同時又是價值評價與價值實現的過程,其取捨的標準就是“真、善、美”,由此構成了自我選擇的價值所在和道德所指,確立自我選擇的權利和責任。
第二章
自我選擇的依據。自我存在是以客觀物質為基礎的,任何選擇都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人類社會正是在不同時間中的“現實空間”里進行自我選擇的,主體的自我選擇集中地表現為主體可以突破歷史條件的限制,從而使社會發展呈現非線性軌跡和多樣化的辯證圖景。自我需要、欲望、願望是自我選擇的內在動力,自我需求的廣泛性和複雜性決定了自我選擇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任何選擇都帶有時代的特徵,就在於它不可能擺脫已往的社會歷史條件而獨立存在,每個人的偶然的選擇匯集成為一種合目的的、具有必然性的社會歷史的發展。
第三章
自我選擇的主體。主體的自我選擇不單單是由於客觀物質條件所決定,也取決於主體自身。選擇主體具有層次性和結構性,主體的感性選擇和理性選擇是不可分的,但又有差別,具有思維能力的自我才是構成選擇主體的本質。主體選擇的內在機制決定或影響著自我的選擇,自我選擇不僅要合情,也要合理;不僅體現出自我的價值,而且自我價值的體現也應在他我之中。主體通過選擇內化為固定的原則、觀點和習慣,從而形成主觀的世界,而主體通過選擇的外化則形成客觀的對象性世界,即對象性存在。
第四章
自我選擇的客體。自我選擇的客體分為內在化的客體和外在化的客體,外在化的客體又分為客觀實在和虛擬的存在;內在化的客體可分為觀念、觀點、能力、習慣、意志等。自我選擇一方面是對客體的選擇,另一方面又受到客體的制約。在選擇的客體意義上充分體現出了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內在化與外在化的統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質與量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理論的觀點和實踐的觀點作為選擇客體而存在,都是由主體的選擇而形成的,然而理論的觀點必須隨實踐的觀點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因此,只有通過自我選擇的實現才能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第五章
自我選擇的實現。自我選擇的實現途徑一般經過設定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從而達到主體的客體化和客體的主體化,實現趨向於主體目的性的選擇目標。自我選擇實現的模式是一種自穩自組織的過程,它體現了主體選擇與客體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它執著地追求著真、善、美,熱切地渴望著精神家園。自我選擇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機遇的把握,而對機遇的把握就是對機遇期的正確選擇,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住戰略機遇期,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本書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現狀
三、論文結構和主要內容
四、論文立論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選擇的邏輯起點
第一節 存在與自我存在
一、自我與自我存在
二、自我存在的奠基
三、自我存在與他我
四、自我存在的實現
第二節 選擇與自由
一、選擇在詞源學和辭彙學上的含義
二、選擇的權利
三、自我選擇過程中的自由度
四、自我選擇中自由的發揮
五、選擇的發生
第三節 選擇與道德
一、選擇的倫理意指
二、選擇的道德原則
三、選擇的價值建構
四、自我選擇的價值體現
第四節 自我選擇的存在範式
一、質、量、度
二、肯定與否定
三、不可選擇
四、絕不選擇
第二章 選擇的依據
第一節 自我選擇的客觀物質性
一、選擇的客觀物質性——境況
二、自我選擇的時間性
三、自我選擇的空間性
四、選擇的生理機能
第二節 選擇的內在原因
一、自我需求的廣泛性決定了選擇及選擇的多樣性
二、需求決定了自我選擇的實現手段和實現途徑
三、需求決定了自我選擇的目的性
四、需求的層次性決定了自我選擇的層次性
第三節 自我選擇的客觀現實性
一、思維中的自我選擇
二、現實中的自我選擇
三、虛擬中的自我選擇
四、自我選擇的現實性與可能性
五、自我選擇的真理取向
第四節 自我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一、社會歷史的客觀性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局限性
四、社會歷史發展的開放性
第三章 選擇的主體
第一節 選擇主體的一般概述
一、廣義上的選擇主體
二、狹義上的選擇主體
三、選擇的主體與主體的選擇
四、選擇主體自身
第二節 選擇主體的內在機制
一、感知能力
二、思維能力
三、合乎情理的選擇
四、不合情理的選擇
第三節 選擇主體的表現形式
一、個人選擇
二、集體選擇
三、民族選擇
四、階級選擇
五、國家選擇
第四節 選擇主體的內在形成機制
一、由地位、榮譽而產生的主體的選擇
二、由自我反思而產生的主體的選擇
三、由時間和空間而產生的主體的選擇
四、由信仰而產生的主體的選擇
第五節 選擇主體的外化
一、選擇主體外化的內涵
二、主體選擇的外化是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的統一
三、主體外化的實質
第四章 選擇的客體
第一節 客體與選擇的客體
一、客體的存在
二、選擇客體的基本屬性
三、選擇客體的地位
四、選擇客體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選擇的客體——觀念
一、觀念的主體性和客體性
二、觀念的產生及其後果
三、作為選擇客體的觀念的區分
四、作為選擇客體的觀念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第三節 客觀事物作為選擇的客體
一、客觀事物的實在性
二、客觀事物被納入選擇對象的幾種情況
三、客觀事物被確定為選擇客體的主觀化過程
四、客觀事物作為客體的最終意義
第四節 選擇的客體作為理論和作為實踐對於主體的區分
一、理論和實踐作為選擇的客體而存在
二、理論的觀點和實踐的觀點作為選擇客體的區分
三、理論的觀點和實踐的觀點作為選擇客體的聯繫
四、理論的觀點和實踐的觀點作為選擇客體與作為主體的選擇
第五章 選擇的實現
第一節 選擇實現的一般途徑
一、設定階段
二、實施階段
三、總結階段
四、選擇實現的代價
第二節 選擇實現的基本模式
一、自我選擇實現的基本模式
二、原始思維模式
三、思維控制的感知模式
四、思維創造性模式
五、科學邏輯驗證模式,即至真的欲求
六、藝術創造與鑑賞模式,即至美的欲求
七、信仰模式,即至善的欲求
第三節 機遇與對機遇的把握
一、選擇與機遇
二、選擇與機遇期
三、選擇與戰略機遇期
四、選擇的閾限與把握機遇的迫切性
第四節 把握戰略機遇期,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
一、道路的選擇
二、後發展國家發展道路選擇的啟示與教訓
三、我國對發展道路的創造性貢獻
四、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
五、中國發展道路的對策選擇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