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耿立近年來的歷史散文結集。作者挖掘以往被遮蔽或被遺忘的歷史細節,以兼具沉實凝重、詩意怏然的獨特風格,重寫抗戰中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從趙登禹、張自忠、趙一曼、蕭紅,到汪精衛、梁鴻志、石友三、周作人等等,呈現國破家亡之際人性的高尚與卑瑣,堅守與游移,超拔與墮落,逼近有血有肉、驚心動魄的歷史真實。
作者簡介遮蔽與記憶
石耿立,筆名耿立,1965年生,山東鄄城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教授,先後求學于山東菏澤師專中文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菏澤學院中文系主任。出版過詩集、散文集和學術著作,尤鍾愛於散文創作,散文作品多次入選國內權威的排行榜和各種權威的文學選本,是國內較有影響的青年散文家。
圖書目錄
趙登禹將軍的菊與刀
張自忠:悲哉,上將軍
帶血的頭顱
怎樣的文字配走近三道崴子?
遮蔽與記憶:趙一曼
遺落的細節
無法湮滅的悲愴
鐵馬幾曾人夢
書生意氣
文章將軍——吳佩孚
非涉風月 何關色戒
黃花·夕陽·山外山
臨終的眼:蕭紅
汪精衛:龍種抑或跳蚤
墮落的快意
三姓家奴
前世出家今在家
繞不過的肉身
義士墓
遠來先生
回憶蝗蟲
無望的正義
書摘插圖
趙登禹將軍的菊與刀
一
我寓居的這座小城史書上稱為曹州府,隋唐以降,這裡予人的印記是:隨處都是高一頭、闊一臂、橫眉豎目的響馬。清人寫有一本書《地理辨惑》,在世間聲色頗著。書以答問的形式解釋這片硬氣的土地:大凡名都巨邑風水之區,一要城池得地,二要宮署合宜,三要文廟合武,四要書院培養英才,五要土著人士立志向學,再有醇儒指教,自然人文蔚起矣。這些曹州都不具備,於是“曹州人,多響馬”一說就風行矣。
我總以為,在朝廷不義的時候,響馬也許是悲壯的正道,他們代表著另一種公正,即使最後魚死網破,斧鉞臨頸,也絕不尿灑襠里。為了諾言可以捐棄生命,為了名譽可以飲刀求快,但現在這種品性和血性越來越稀薄了。
在暮色蒼茫中領略曹州的參差老屋,柿樹虬龍,於古巷逡巡駐足,就想觸摸一下響馬的血脈,但也總感到多的是蟊賊,少的是那種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斗,視國恥為不可容忍,把對民族和家國的挑釁侮辱看作自己私人的不堪與恥辱,然後以一腔沸血澆灌相抵的大豪邁。
是真的沒有,還是歷史遮蔽不彰?直到我翻開抗戰史,他的名字便一次次地撞擊我、撕扯我、轟擊我、癱瘓我。那是一個雄武的形象,一米九的身量,曾如武松一般用手擊殺老虎的曹州人;他是使“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歌曲唱響天穹的人,他的身上煥漫著古之名將忠勇義誠之氣,而內有不忍之心的根基,這個每次母親臉色不好,跪在母親面前俯首帖耳的漢子,這個在戰場上操著一口濃重的曹州方言的曹州人。
這是趙登禹。
在秋日的午後,我終於走到小城郊區西北十里的地方,探訪將軍的遺蹟。在目前爭奪名人的時代,將軍的舊居也一定熱熱鬧鬧吧。然而看到的是連廢墟也談不上的一片空地,無言地在四周屋脊圍攏下,顯得空曠。有個耳朵不好的老人告訴我,沒有了,一切沒有了,連一個柴火棒一個瓦片也沒留下。將軍的舊居先是附近幾個村莊的孩子如麻雀般嘰喳讀書之所,後來“文革”,千里之外的北京忙著把將軍的墳墓掘開,骨殖拋撒,將軍家鄉卻忙著把將軍舊居的磚瓦梁木拆下,哄搶一空。
這是一片空地,只有一圈土牆圍著,土牆邊上有菊花強茂地開,我跳進牆裡,用自己的體溫親自感受一下曾迴響過將軍腳步和吶喊的土地。當年趙登禹將軍在這裡的曙色中,透著四周的雞叫起舞。今天我站在這裡,似乎仍能聽到那大刀旋舞的回聲。
“沒有了,都拆光了。”耳聾的老人連連搖頭,唏噓不已。
還好,在這空地里,還有著菊花叢顯露著生命,面對漸漸下墜的夕陽,我好一陣發獃。曹州這苦寒的黃壤上有兩種花在世間非常知名,春天的時候,渾厚的平原多被猩紅或瑩白的顏色大肆侵沒,層層疊疊,氣韻非凡,如一片莽莽蒼蒼的錦緞鼓盪著阡陌,那是從明代就名甲宇內的牡丹;到得秋日,菊花就會燃燒起來,在柴草垛、河畔溝渠、晴天碧空,黃的粉的升騰如煙霧。曹州菊花的名聲在唐代就開始壯闊了,一個私鹽販子,一個秀才,一把劍嘯,那是出生在曹州的響馬黃巢,如今你讀那“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你都無法置信,是這土地養育的菊花濡染了黃巢,還是黃巢成就了菊花?
曹州人喜歡花,也喜歡刀,我以為喜歡菊花,是一種鄉野的高潔拔俗,菊花的本身是高傲的,有點冷,但骨子裡卻是熱烈,是柔軟。
日本人也是把菊花和刀放在一起尊崇的。這是矛盾中的平衡,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里說:“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貳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菊花作為日本皇室的徽記,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當菊花和代表武士道精神的軍刀媾和,開始在中國的大地肆虐的時候,迎頭撞見的是出生在菊花濡染處的趙登禹,趙登禹對菊花是不陌生的,但趙登禹更喜愛刀。
人們說趙登禹將軍常是枕著大刀睡眠,從馮玉祥的衛兵到排長、連長以至旅長、師長,枕戈待旦,夜夜輒鳴。要寫抗戰兵器史,注定是繞不過這在爐火和風箱夾擊中鍛打,在水缸里淬火,沒有雜質,還是冷兵器的大刀的。那把寒刃舞得生風,切倭人頭顱,如夜雨剪春韭。
大刀是趙登禹將軍在喜峰口一役喊響的,人們評價趙登禹的大刀:砍銅剁鐵,削鋼如泥。把銅錢十個一疊放在八仙桌上,趙登禹一刀寒刃劈下,那十個銅板火花迸濺,如鳥羽磔然而失,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云:“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曤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在公元一九八七年的秋冬季節,我曾在趙登禹將軍的村莊見到一個西北軍老兵,他說趙登禹大個子,一進堂屋的門就碰頭。他說起趙登禹的刀法,劈、砍、撩、扎,鬼神莫測,刀、手、步法,纏繞協調,長穗飛旋如楊葉鼓舞,看起來眼花繚亂,腳踏如磊石落地,身輕如鳶飛唳天。老兵說當趙登禹將軍舞刀到興致處時,衛兵曾用容器桶盛滿黃豆向將軍潑撒,只見黃豆如蟲四外飛濺,等趙登禹停下刀來,身周方圓七尺,不會容有一粒豆子生根。
《遮蔽與記憶》新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頁碼:250 頁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807415794
·條形碼:9787807415794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