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機制

如果人陷入欲求不滿或矛盾的狀態,持續心理緊張的話,人就會無意識地採取消除緊張、維護心境平和的行動,這種表現多樣的行為模式就是適應機制。表現為攻擊機制、防禦機制等行為。

心理學上的解釋

定義:

如果人陷入欲求不滿或矛盾的狀態,持續心理緊張的話,人就會無意識地採取消除緊張、維護心境平和的行動,這種表現多樣的行為模式就是適應機制。

基本種類:

1.攻擊機制:

陷入欲求不滿狀態後,當事人會對障礙物或者其他人保險出爆發性的憤怒,具有攻擊性和破壞力的行動。也有涉及偷盜、傷害、殺人、放火等犯罪的例子。但從結果來看,事情並未得到解決,所以這一機制一般是消極的。

2.防禦機制:

在不能直接克服矛盾或欲求不滿的情況下,利用間接的或置換的方法迂迴地解決問題。這有可以分為5種:a.代償(找其他替身來滿足願望),b.補償(補足弱點),c.同一視點(將自己重疊到別人身上,一同思考、感受、行動) ,d.合理化(找個合適的理由將挫折正當化),e.投射(將自己的缺點和失敗的責任轉移到別人身上)。

3.逃避機制:

逃避欲求不滿的現狀,採取自我保護的消極行動。包括退避(從群體中孤立出來)、逃避現實(專心於其他無關事情)、逃避至疾(由於生病而從困難的狀態中逃脫出來)、空想逃避(在幻想世界中得到滿足)、退行(採取不成熟的行為)等。

4.壓製機制:

壓抑住自己不適應社會的欲望和思想,使其不表面化而取得心理的安定。其中包括壓抑(把欲求作為夢想、在聊天中發牢騷等)、反抗行動(採取相反的行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