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RDA技術標準的研究起源於1985年12月ECMA TC22(資料庫)提出的TR30技術報告《遠程數據訪問服務與協定》。該報告參照開放系統互連(OSI)基本參數模型,提出了遠程資料庫訪問的一般模型,定義了抽象通信服務,抽象傳送語法,支持使用SQL語言的關係型資料庫遠程訪問協定。1986年6月ISO產生第一個遠程資料庫訪問工作草案N153《ISO遠程資料庫訪問服務與協定》,該草案依據ECMA TR30,確定RDA位於OSI基本參考模型的套用層,明確資料庫模型是ISO 9075 SQL資料庫,RDA提供支持兩階段提交的服務以完成分散式處理。遠程操作引用CCITT X.400建議和ECMA TR31。以後,在1986年7月、1987年6月、1988年1月,RDA草案又先後經過一系列增加和修正。至1991年RDA升為DIS9579,RDA的內容框架才基本確定,技術也趨乾成熟。
原理
RDA通信服務提供RDA客戶和RDA伺服器之間的合作,按照OSI服務約定,RDA通信服務的接口被模型化為服務用戶和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界面。RDA通信服務是服務提供者,RDA客戶和RDA伺服器都是RDA通信服務的用戶。RDA客戶是發起RDA對話並請求伺服器執行RDA操作的一個用戶,實際上它代表網路上的一個套用。RDA伺服器是對RDA客戶提供資料庫服務的用戶。RDA客戶和RDA通信服務之間的界面稱為RDA客戶接口,RDA伺服器和RDA通信服務之間的界面稱為RDA伺服器接口。
服務
通用的RDA服務可劃分為五類:對話管理服務,事務管理服務,控制服務,資源處理服務,資料庫語言服務。前兩類服務主要與資料庫管理有關,後三類服務主要與資料庫訪問有關。對話管理服務提供了管理RDA對話的設施。事務管理服務支持事務的管理。控制服務用於確定尚未完成的RDA操作的狀態和取消這些操作。資源處理服務用於管理資料庫資源。資料庫語言(DBL)服務涉及定義和撤消DBL操作,調用早先定義的操作,執行DBL的操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