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達摩岩位於安溪縣長坑鄉獅峰頂,始建於宋,代有修葺,是安溪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稱由來
宋代,安溪達摩弟子在獅峰山設壇供奉達摩,始名獅峰寺。後人為紀念達摩,易名達摩岩。初,廟宇辟三門,重檐歇山式建築。因年久失修,加上人為破壞,曾是一片荒蕪。近年村民按原來規模重建,並保留古代的柱礎、水槽、舍利塔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題“達摩岩”三字。
今寺旁尚存“達摩岩”摩崖石刻三字,每字高1.5米,寬1.2米,楷書陰刻,左邊鐫刻“淳熙十三年”,是安溪縣境內最大的宋代石刻。
自然風景
岩寺所在的獅峰山怪石嶙峋,有孩兒石、花瓶石、觀音石、青蛙石等,酷似天工造物,惟妙惟肖。登上山巔石橋邊一石筍上赫然刻有“獨秀峰”三字,為宋代石刻。晴日坐在石橋上,遠瞰五閬山、鳳冠山,滿目青翠;朝天山、佛耳山,雲煙縹緲。引人注目的是摩崖石刻下一棵高10餘米、樹圍達2.5米的“三色樹”。三色樹下有一股清泉,潺潺湧出,旱不涸,雨不漲,四時不竭,泉水甘洌,堪稱寶泉。岩頂有一危石,當地稱為“出米石”。傳說建寺時,左出米,右出水,直至寺成而止。1995年7月14日,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摩崖石刻下有一棵“三色樹”,高10餘米,樹圍2.5米,長松皮,生柏葉,結楓蕾。“三色樹”下有清泉一股,旱不凅,雨不漲,四時不竭,泉水清洌。獅峰岩頂有一危石,稱出米石。山巔石橋邊一石筍上,刻有“獨秀峰”三字,亦為宋代石刻。
達摩岩畫像驚現陽春
繼在陽春市春灣鎮通真岩北面崖壁上發現清光緒年間的岩刻“歌台暖響”後,今年6月在廣東省第三次全國
文物普查中,經過複查,考古專家們在岩刻上方發現了一個隱隱若現的達摩祖師畫像。這次達摩畫像的發現,為廣東地區增添了新的文物種類,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近日被廣東省文物局評選為“十大新發現”之一。據考證,通真岩的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描繪了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其礦彩顏料已經石化,融入了岩層,十分古老,從史料、礦彩石化狀況及繪畫風格等考證,這尊佛祖供像時間應為隋代。達摩畫幅縱橫98厘米。畫像下端於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
據了解,傳世的達摩畫像多為宋代以下的作品。現存最早一幅“達摩六祖師像”藏於日本京都高山寺,為宋代作品。古代摩崖岩畫達摩像仍屬罕見。當地考古專家認為,陽春通真岩的達摩供像繪畫頗具魏晉遺風,體現了隋代“瘦骨清像”的時尚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