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昭盟行政公署

1957年,伊克昭盟人民委員會制定地方工業發展的第二個五年計畫。 1980年始,伊克昭盟行政公署貫徹改革方針,在自治區率先推行生產責任制,調整生產關係。 1988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制定了加強植被建設,種草種樹種檸條,發展農牧業的措施。

一、機構設定
1949年11月26日,在原札薩克旗新街鎮成立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隸屬綏遠省人民政府領導。下設秘書室、民政處、公安處、財政處、文教處、人民監察委員會、駐包頭辦事處等工作部門。
1951年11月10日,伊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伊克昭盟自治區人民政府。下設工作部門有秘書處、民政處、公安處、財政處、文教處、人事處、建設處、衛生處、工商處、研究室、財經委員會、政治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駐包頭辦事處。
1952年,伊克昭盟自治區人民政府下設工作部門有秘書處、民政處、公安處、財政處、文教處、衛生處、工商處、畜牧處、農林處、稅務局、鹽務局、糧食局、協商委員會、財經委員會、監察委員會、駐包頭辦事處。
1954年4月,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令,伊克昭盟自治區人民政府改稱伊克昭盟人民政府。下設秘書室、民政處、公安處、財政處、文教處、人事處、衛生處、工業處、商業處、農牧處、稅務局、糧食局、掃盲委員會、體育委員會、監察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協商委員會、機要交通局、計畫統計科、交通科、林業科、宗教科等工作部門。
1955年7月,伊克昭盟人民政府又改稱為伊克昭盟人民委員會。下設工作部門有辦公室、民政處、公安處、財政處、文教處、人事處、衛生處、工業處、商業處、農牧處、稅務局、糧食局、計畫委員會、體育委員會、監察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協商委員會、統計科、交通科、林業科。
1958年5月,撤銷伊克昭盟人民委員會一級政權建制,改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下設工作部門有辦公室、人事室、民族宗教處、監察處、衛生處、公安處、財政處、工業交通處、農牧林水局、商業局、文教局、稅務局、糧食局、計畫委員會、編制委員會、體育委員會。
1964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下設工作部門有辦公室、財貿辦公室、民政處、人事處、公安處、外貿處、財政處、物資局、物價局、工業局、農業機械局、勞動局、統計局、稅務局、糧食局、商業局、工商局、交通局、郵電局、農業局、林業局、畜牧局、水利局、氣象局、文教局、衛生局、編制委員會、計畫委員會、科技委員會、經濟委員會、體育委員會、民族宗教直屬科。
1966年4月,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工作部門設有計畫委員會、工業交通委員會、農牧林水委員會、財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其中計畫委員會下設辦公室、人事處、民政處、物資局、統計局、勞動局、物價科、建設科、計畫一科二科;工業交通委員會下設農牧業機械管理處、手工業管理處、郵電辦事處、工業科、交通科;農牧林水委員會下設農林處、畜牧處、水利水保處、氣象局、安置辦公室,計畫財務科、農牧場管理科;文教委員會下設文化科、教育科、衛生科、科技委員會與科技協會、體育運動委員會、計畫生育委員會。其中蒙古語文工作委員會與公署辦公室合署,編制委員會與人事處合署。9月,撤銷盟5個委員會,恢復1964年的機構設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1968年1月1日,伊克昭盟軍事管制委員會籌備小組成立,並成立伊克昭盟“文化大革命”辦公室,下設政治宣傳、政法、接待、文化教育、生產、組織幹部、後勤等組。1月9日,伊克昭軍分區接管了伊克昭盟公安處、檢察院和法院。1月13日,成立伊克昭盟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
1968年3月19日,據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批覆,正式成立伊克昭盟革命委員會。革命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政治部、生產建設指揮部、人民保衛部、政法委員會。其中辦公室下設辦事組、秘書組、後勤組;政治部下設組織幹部組、政治宣傳組、特偵組、文衛組、學習辦公室;生產建設指揮部下設工業交通組、財貿組、農牧組、計畫組。
1972年,伊克昭盟革命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政治部、生產建設指揮部、人民保衛部、政法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計畫委員會、民政局、畜牧局、交通局、糧食局、物資局、水利局、手工業管理局、商業局、勞動局、燃化局、文教局、統計局、機械農機局、財稅局、衛生局、農林局、工業局、郵政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黃河灌區管理局、人民防空領導小組辦公室。
1978年10月20日,伊克昭盟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原革命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改稱行政公署盟長、副盟長。
1982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工作部門設有辦公室、文衛辦公室、財貿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外事辦公室、人民防空辦公室和信訪、司法、宗教事務、接待、旅遊處及民政、人事、公安、財政、稅務、糧食、商業、工商、物價、外貿、二輕、燃化、電力工業、交通、郵電、農業、農牧機械、畜牧、林業、水利、水產、社管、農管、氣象、文化、教育、衛生、廣播、統計、勞動、物資等處局;另設有計畫、經濟、建設、科技、農牧、編制、體育運動、科技職稱評定、民族事務、蒙古語文工作等11個委員會。
1983年,經機構改革,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工作部門由56個縮減為25個。計有行政公署辦公室、勞動人事處(保留編制委員會名義)、民族宗教處、民政處、公安處、司法處、計畫處、統計處、經濟處、交通處、草原農田水利建設總指揮部、農業處、畜牧處、林業處、水利處、商業處、財政處、稅務處、物價工商行政管理處、科學技術處、計畫生育處、教育處、文化處、衛生處、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處。
1989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下設行署辦公室、勞動人事處、民族宗教事務處、民政處、公安處、國家安全處、司法處、計畫委員會、交通處、商業處、農業處、畜牧處、水利處、土地管理處、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處、財政處、審計處、物價工商處、科技處、教育處、文化處、衛生處、計畫生育處、林業處、監察局、經濟委員會、煤炭工業處、廣播電視處、檔案局、鄉鎮企業處、統計處等工作部門。
1996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下設辦公室、計畫局、經濟貿易局、教育體育局、科學技術局、民族事務局、公安局、國家安全局、民政局、司法局、財政局、人事勞動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交通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畜牧局、鄉鎮企業局、文化局、廣播電視局、衛生局、計畫生育局、審計局、統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糧食管理局、土地管理局、地質礦產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等工作部門,另設直屬事業機構5個,部門管理機構10個。
1998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下設行政公署辦公室、計畫局、經濟貿易局、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人事勞動局、民族事務局、教育體育局、科學技術局、公安局、國家安全局、民政局、司法局、財政局、建設局、交通局、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水利局、鄉鎮企業局、糧食管理局、文化局、廣播電視局、衛生局、計畫生育局、審計局、統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與物價局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土地管理局、地質礦產局等工作部門。
1999年伊克昭盟所轄各旗縣市詳見表7—11。
二、歷任盟長(主任)
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歷任盟長(主任)詳見表7—12。
三、政務紀要
(一)經濟恢復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人民政權的主要任務是組建和鞏固各級基層政權,恢復和發展地區經濟。
1949年11月26日,伊克昭盟各族各界臨時人民代表會議通過了伊克昭盟人民自治委員會的12條施政措施。
1950年,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接管改造國民黨東勝縣政府、桃力民辦事處、達拉特旗戰時民眾組訓處及準格爾旗黃河以北部分旗縣政權,取消杭錦旗後套地區代管處。發動民眾組織農民協會,配合各地的剿匪肅特鬥爭。開展禁菸禁賭、減租反霸、土地改革和生產救災運動。培養幹部,改造充實各級政權,吸收選拔公正的蒙漢人民參加全盟旗縣、區人民委員會。同時,恢復和發展農牧業生產,走農牧業並存發展的路子,禁殺適齡母畜,獎勵打狼和保護牧場的有功人員。整修水利設施,提倡精耕細作。
1951年,全盟發動民眾,宣傳政策,開展鎮壓反革命分子的鬥爭。組織成立剿匪指揮部,配合民眾建立武裝工作隊,採取聯防搜捕、尾追清剿等方式,協助部隊剿滅了鄂托克旗、杭錦旗、桃力民等地的暴亂匪特和達拉特旗企圖叛亂的匪特分子,共逮捕和鎮壓50餘名反革命分子。
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配合剿匪肅特,減租反霸,還組織農牧民協會,防止反動分子破壞農牧業生產,教育監督頑固守舊分子參加生產勞動。繼續興修水利,精耕細作,組織民眾積極參加農業生產。提倡防旱抗災,培育林苗,種植經濟作物,開展節約活動,鞏固成績。在畜牧業保持基數穩定,工商業促進城鄉交流的基礎上,推銷土特產,建立基層供銷社。修建包頭至東勝的公路和盟內各地的大車路,實現了全盟普遍通郵。
1952年春,伊克昭盟自治區人民政府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所屬各旗縣開展民主建政,發展生產,支持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工作。進行“土改”複查,制定“恢復畜牧業生產、保畜增畜和結合救災發展農牧業生產”的方針。
1953年,伊克昭盟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了支持抗美援朝、進一步貫徹民族區域政策、開展民主運動、全力發展工農牧業生產和重點發展文教衛生事業、掃除文盲的工作方針。特別加強了革命根據地和牧區的文化教育工作,組建和充實文化教育機構,培養各級文教幹部。全盟各地用速成識字法組織掃盲,被掃盲人員達20萬人,同時,安排軍屬、烈屬的代耕工作,妥善安置復員、轉業及殘疾軍人。
1955年,全盟執行以發展農業生產,宣傳和加強植樹造林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方針。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增加全盟糧油蔬菜播種面積。植樹造林,堅持誰種歸誰、護林者獎、毀林者罰的政策,鼓勵合作造林。開始進行造林規劃,在準格爾旗13區逐步進行綠化試驗。開展全盟宜農、宜牧、宜林區域的試行工作。
1956年12月14日,伊克昭盟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畫和《伊克昭盟12年遠景規劃》,以興修水利、擴大水澆地和山洪澄地為主要手段,發展生產,計畫12年後全盟糧食產量達23億斤,牲畜總頭數達1200萬頭(只),森林綠化面積達全盟總面積的7.8%。
(二)全面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在經濟恢復時期,伊克昭盟的工農牧業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產值穩步增長。1957年,伊克昭盟人民委員會制定地方工業發展的第二個五年計畫。在提高現有工業生產水平和改進技術與產銷平衡的基礎上,整頓、鞏固、提高現有廠礦的計畫、設計和生產能力,加強生產技術改造、財務成本核算、管理機構與物資供應工作,推行計件工資制,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充分利用地下資源,建立一些新廠礦,精減非生產人員,加強職工政治思想教育,建立健全各種生產責任制。農牧業經濟以生產救災為中心,抓膘抗災,做好保畜、選種、配種工作,貫徹以防為主、治理為輔的獸醫工作方針,提高飼養技術。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農業欠收副業補。
1958年,盲目地貫徹“工農業並舉、以鋼為綱、以糧為綱、全面躍進”的方針。採取先土後洋、土洋結合、全民辦工業的方法,一年內全盟辦起廠礦2496個。工人、學生、農民都參加大煉鋼鐵,出現砸鍋煉鐵、民眾無糧吃的局面。
1959年,制定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雙學措施。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迅速發展農牧業的方針,全面開展“以糧為綱”為中心的增產節約運動,以改造水、肥、土為主要增產措施,全民大辦農業。並制定改良土壤,消滅沙害,改變氣候,擴大生產用地,發展沙區農、牧、林、副、漁各業的毛烏素沙漠治理計畫。堅持以牧為主,農牧結合,育草造林,因地制宜,綜合利用。
1961年始,伊克昭盟行政公署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結合地區特點和整風運動,組織各行各業支援農牧業生產,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爭取農牧業豐收上。穩定農村牧區人民公社三級所有制。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鋪張浪費及官僚主義。清產核資,整頓幹部工作作風,落實“三包一獎”,嚴格評工記分,精減城鎮人口,壓縮城鎮糧食銷量。當年,精減職工30000人,壓縮城鎮人口16000人。
1963年,重點加強對小商販、攤販和集市貿易的管理。嚴格審查登記,清理無證商販,進一步劃清行業經營範圍,反對投機倒把,嚴厲打擊倒販國家統購統銷物資的犯罪分子。進一步組織各行各業支援農牧業發展,全面規劃,因地制宜,堅持以牧為主,農林牧相結合,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同年,制定禁止開荒、保護牧場的4條規定,嚴禁一切單位和個人開墾荒地、毀壞林木。要求各級組織建立護林機構,制定護林公約。凡容易引起沙化和水土流失的墾區一律封閉,並在封閉地造林。黃河沿岸地區,凡是1961年後開墾的土地,堅決封閉。
1964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再次發布禁止開荒的3條指示,制定草原管理實施細則試行草案30條,作出學習“牧業大寨”烏審召的決定。
1964~1965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積極安置城鎮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落戶,參加農牧業生產。組織各行各業開展“五反”和“四清”(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以生產為中心,以革命促生產,貫徹階級路線和民眾路線。適應全國的形勢,全盟各條戰線逐漸走上“左”的以階級鬥爭為中心工作的路子。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8年3月,伊克昭盟革命委員會成立。5月8日,伊克昭盟革命委員會狠抓城鄉階級鬥爭,開展所謂挖黑線、肅流毒和農村“文化大革命”的鬥爭,作出《農業學大寨決定》及《以治沙為重點的農牧林水綜合規劃》。實際上一切都被階級鬥爭所代替。將農業學大寨、牧業學習烏審召作為發展農牧業生產的主要依據和樣板,在全盟推廣。
1974年9月,伊克昭盟革命委員會制定《1975~1985年農牧林水生產建設規劃方案》。1975年又制定《伊克昭盟7旗縣生產建設方案》。執行“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的方針,採取禁止開荒、建設牧場、護林者獎、毀林者罰的措施。
(四)改革開放時期
1978年,確定了工業學大慶、農牧業學大寨,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的方針。整頓各級企業和社隊,制定《伊克昭盟社隊企業管理暫行規定》20條。作出牧業學大寨規劃,學大寨、趕烏審召工作計畫,成立牧業學大寨籌備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全盟的農牧業生產。將黃河、無定河沿岸建成農業生產重點區。
1979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決定,將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3個旗居住在嚴重沙化地區的農民3181戶,14679人遷移到黃河、無定河流域參加建設。1980年始,伊克昭盟行政公署貫徹改革方針,在自治區率先推行生產責任制,調整生產關係。在牧區推行“兩定一獎”,即以頭定產,以產定工,超產獎勵責任制。制定《關於建設以檸條為重點的灌木草場決定》,加強牧區草原建設。在國營企事業單位,實行承包,定產定額,超產獎勵的辦法。
1981年,在農區推行以“雙包”(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為主的生產責任制。行政公署派出30多個調查組,深入各旗縣數百個生產隊,作全面調查了解,督促“雙包”責任制。99.6%的牧業生產隊,實行了“三定一獎”(定工、定產、定費用,超額獎勵)和“新蘇魯克”(畜群)等牧業生產責任制,進一步落實“林牧為主”的生產方針。當年承包,當年受益,部分地區的農牧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1982年,全盟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各條戰線調整和整頓的政策,開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農牧業生產以“林牧為主、多種經營”為指針,普及推廣農牧科學技術,培訓農牧民技術骨幹。以建設草原、發展牲畜作為畜牧業生產的中心任務。農區水利建設以發展水車井、小型水庫、塘壩為主。堅持因地制宜,小型多樣,講究實效,開展工程的擇優續建、配套挖潛,加強小水利、小流域治理。進行防沙造林,改變全盟自然環境,制定年種3個百萬畝計畫(林、草、檸條各百萬畝)。對林業的管理實行“三定”(穩定林地林權,劃定自留林地,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將山溝、荒沙、鹼灘地劃撥到戶,加強治理,重點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工業交通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進行企業的調整整頓。加強勞動與財經紀律,嚴格獎懲制和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全面推行經濟責任制。1982年,工業交通總產值達17.646萬元,比1981年遞增14.1%。
1984~1985年,以全面完善經濟責任制,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要工作任務。採取稅後利潤分成;獎金總額聯利稅浮動或稅後利潤企業全留;虧損定額包乾,超虧不補,減虧全留;採取國家所有、集體經營和個人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在企業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
1986年起,依據國家“七五”計畫的實施,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把全盟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農牧業生產在改善生產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的前提下,依靠科學和政策,保證糧食穩產增產;加強草原建設,發展人工牧草,增強抗災能力,提高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有計畫地安排經濟作物和林、牧、副、漁各業的發展;重點進行商品糧基地建設,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和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生產以提高經濟效益和提高產品質量為宗旨,保持穩定的增長速度。調整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堅持改革開放,發展橫向聯繫,搞活企業,提高效益。
1988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制定了加強植被建設,種草種樹種檸條,發展農牧業的措施。鼓勵國家、集體、個體戶及幹部、職工、離退休人員和城鎮待業人員以多種形式創辦領辦或承包以種草種樹種檸條為主的科技、經濟實體及建設項目。重點發展農牧、副業商品基地,發揮當地的農、牧、副業的自然資源優勢,在農村牧區實行投資與提供商品掛鈎,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方針,推行“項目、投資、建設”,“生產、科研、培訓”,“種、養、加”和“產、供、銷”三結合方案,採取多渠道、多層次的形式,有組織有計畫地建設以名優、土特產品為龍頭的農、牧、副業商品基地。
1991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八五”計畫及10年規劃;制定了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的優惠政策,選派幹部到山東沿海地區考察、掛職鍛鍊,引進人才、技術和資金。工業經濟配合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結合本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建材工業,新上項目4個,技改項目7個。行政公署制定了鄉鎮企業發展“八五”規劃和40條優惠政策。
1992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的決定》,發布《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和《關於發展橫向聯合的優惠辦法》,成立專門機構專抓專管,確定8個重點開發區,營造投資環境。建立項目儲備庫,加強前期工作。全年引進項目129項,其中外商投資19項,已建成投產29項,引進資金2億元,先進技術17項,高級科技人才15人。全盟年累計投資3050萬元,新建擴建市場29處,集市貿易市場發展到93處,有集市貿易市場的鄉(蘇木)占鄉(蘇木)總數的43%。生產資料市場起步,生產要素市場開始發育。建成建材、機動車輛等市場5處,年成交額達2200萬元。盟行政公署配合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準格爾煤田、東勝煤田、達拉特電廠完成重點工程建設投資12億元。開展“科技教育年”活動,推廣科技項目,強化基礎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培訓農牧民;加快技改速度,累計開工37個項目,完成投資6600多萬元。
1993年,全盟企業轉制工作有了實質性進展,實行股份制改組的企業完成13戶,新成立股份制企業14戶,部分中小生產企業和絕大多數國營合作流通企業實行“國有民營”、“公營私營”模式,拍賣了一大批商業門點,4戶企業被兼併,部分企業實行嫁接改造和聯合經營。旗市級機構改革基本完成。盟行政公署直屬8個職能部門和行政性公司整建制轉為經濟實體。
1994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確立了“拉通聯動、增收增效”的農村工作思路,農牧業生產大旱之年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5.99億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鄉鎮企業發展“龍型”經濟,實現總產值12億元,利稅1.8億元。工業經濟圍繞“重塑重構、對接推進”的思路,狠抓企業改革和扭虧增盈工作,轉制企業353戶,占應轉制企業的74%,同時通過抓領導班子,抓主導產品,抓內部管理,抓技術進步,抓虧損大戶,抓目標管理,抓生產調度,使全盟預算內企業虧損面比上年下降33.3%,虧損額下降59.8%。全盟確定了35個新建重點項目,採取內引外聯籌措資金,建立行署領導包重點項目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促進重點項目的建設發展。到年底,35個項目投產11個,在建18個。在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盟行政公署確定了“爭名升位”的社會全面發展的綜合目標。當年伊克昭盟獲自治區各盟市綜合經濟指標評比第一名。
1995年,伊克昭盟行政公署農牧區經濟工作繼續按照“拉通聯動、增收增效”的思路,以鄉鎮企業、多種經營和基礎設施為重點,按照全盟四大經濟類區劃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實施,梯度推進,農牧業經濟完善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經營機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龍型”經濟,創辦了毛絨、皮張、食品、藥材、果品、林材、造紙、糧油等八大輕工業龍頭企業。工業經濟繼續圍繞“重塑重構、對接推進”的思路,通過“抓大的,放小的,丟死的,促活的,改舊的,建新的”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了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一是加大了企業轉制的力度,加快小型國有企業民營化的進程,對全盟85%的國有企業進行轉制;二是加強了煤炭、毛紡、化工、建材四大重點產業工程建設,帶動全盟經濟成長;三是繼續培育和壯大企業集團,提高競爭實力。鄂爾多斯羊絨衫廠轉為股份制企業的同時,實現了B股上市,煤炭、化工兩大集團也做好了A股上市準備工作。全盟財政收入達4.4億元,實現收支平衡。
1996年,伊克昭盟在農牧區加大了以水為中心的農田草牧場綜合開發力度,一方面強化了植被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推進農區養殖業和牧區種植業,最佳化農牧業內部結構,使農牧業生產增產增效。全盟糧食產量達8.5億公斤,牲畜總頭數735萬隻,鄉鎮企業總產值達60億元,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達1600元,12萬農牧民脫貧。
盟行政公署編制了“九五”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確定“九五”第一年的4件大事:一是109國道包東段一級公路完成前期工作,包府公路東勝至楊家坡段完成工程設計;二是萬利礦區至達拉特電廠鐵路前期準備工作就緒,東準鐵路爭取立項,落實投資;三是完成西部硬梁地區人畜飲水工程三年計畫,緩解東勝市區供水緊張局面;四是啟動羊絨市場,進一步規範煤炭市場。此外,完成鄂托克旗至鄂托克前旗光纜通信工程,實現全盟電話擴網升位,投資億元改變東勝市容市貌。工業經濟在三大集團“盟內輻射、盟外擴張”帶動下,完成工業總產值36億元,預算內企業實現利潤4.5億元,全盟財政收入達6.3億元。
1997年,伊克昭盟開始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牧業生產開始進行產業定位,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把流通加工作為重點,提高農牧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2074元,有4個旗實現整體脫貧。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東勝市被評為自治區“三星級”文明城市。完成了豐準電氣化鐵路、109國道東段工程建設,實現盟旗所在地通訊自動化,建成C3本地網和無線尋呼聯網,旗市建成模擬通訊基站。全盟鄉(蘇木)全部通電話。
工業經濟繼續組織三大集團規模擴張,鄂爾多斯羊絨集團B股擴股,融資6.4億元;伊化集團A股上市,融資3.2億元;煤炭集團A股上市,融資5.6億元。
全盟實施盟旗“經濟一體化”戰略,以重點項目為依託,輻射帶動旗市經濟發展;以旗市支柱產業為龍頭,形成骨幹企業、支柱產業支撐旗市經濟格局;以利益機制為手段,促進利益共同體形成。全盟財政收入達9.6億元。
在文化工作中,烏審旗被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旗,鄂托克旗烏蘭牧騎被授予全國烏蘭牧騎先進隊,《鄂爾多斯情愫》獲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起抓,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實施“鄂爾多斯形象工程”,實現“爭名升位,走進前列”的奮鬥目標,培育“團結奮進,走進前列”的鄂爾多斯精神,塑造“祥和、富裕、文明”的鄂爾多斯新形象。
1998年,伊克昭盟實施國家生態建設項目,砒砂岩水土保持治理項目,日本協力基金黃河中游生態項目,牲畜種子工程項目,水利基礎建設項目。伊克昭盟行政公署開始加強對工業經濟運行進行綜合調度,調整工業經濟結構,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一是調整企業發展戰略,把已上市的三大集團由低成本擴張轉變到主要控制生產規模、調整產品結構、降低生產成本上來;二是強化市場行銷,積極開拓市場;三是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增強競爭能力,技改投資向重點企業和名牌產品傾斜。全盟財政收入達11億元,1994~1998年,獲自治區綜合經濟指標評比五連冠。
1999年,農牧業經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的原則進行結構調整,主要抓住主導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市場流通、利益機制5個環節,著重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銷、服務等第三產業。
工業經濟實施“681020工程”,即到本世紀末發展6個年創利稅億元以上的“巨龍”企業,8個年創利稅5000萬元以上的“雄獅”企業,10個年創利稅3000萬元以上的“小巨人”企業,20個年創利稅1000萬元以上的“小老虎”企業,旗市要建設“112工程”,即每個旗市至少要發展1個“雄獅”、1個“小老虎”和兩個“小巨人”企業。
1999年9月18~23日,伊克昭盟行政公署舉辦首屆鄂爾多斯文化節,向國內外展示了伊克昭盟改革開放以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