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徐向前元帥曾率主力在達城廟及其附近全殲國民黨勁旅,恢復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當時的指揮中心就設在廟裡。因此達城廟是一個既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又具有革命意義的文物單位。
達城廟位於蘄春縣株林鎮。1957年底,原達城鄉毛家嘴村民在挑塘泥時,無意發現在塘底深層有一排排巨大的圓木柱,後經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發掘考證,確認為西周古文化遺址。當時出土的文物包括石箭簇、骨刀、陶紡輪、陶鼎、銅斧、銅矛,以及大量的牛馬等動物的骨頭,稻穀、大麥、高粱等食糧和竹蓆等用具。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蘄春縣,轄今之蘄春、


二令公究竟何許人也?二令公,陳慥,字季常,系太常少卿、工部侍郎陳希亮的四子。據東坡先生的《方山子傳》,他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放蕩不羈,長大後,發憤讀書,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可始終不得所願。晚年隱居於今麻城歧亭,元豐十年(公元1080年)十二月,蘇軾貶官黃州,次年赴任,途經歧亭,季常聞之,白馬青衣來迎至二十五里外,“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這一俯一仰間,頗值得玩味。兩人相處五日,形影不離。蘇軾在黃州生活的四年多時間裡曾三次到歧亭看望季常,季常也七次往黃州拜訪蘇子,二人往來甚密。元豐七年四月,東坡離開黃州改任汝州,朋友們紛紛前來相送,“送者皆止磁湖(今黃石市內),而季常獨至九江”,二人友誼可見一斑。“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追求仕途,不得,竟遁於光、黃間。可他父親陳公弼怎么著也官居工部侍郎呀,相當於工程部副部長,官居四品,不小呢!季常卻捨棄壯麗的園宅,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庵居蔬食,四壁蕭然,妻子兒女奴僕們都能怡然自得,多么奇異的一個人呵。東坡的巨筆讓人記住了不朽的異士季常,更讓人津津樂道會心一笑的,恐怕是東坡筆下另一個形象的季常了。“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吼亦因此而來。季常的妻室柳氏脾氣和醋勁一般大,有一次宴店,東坡亦在座,柳氏用木棍大敲板壁大叫大鬧,把嚇人都嚇得四散逃走。東坡就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寄吳德仁並陳季常作》。自此之後,懼內就有了一個雅名——季常之癖。蘇子離開黃州後,季常“閉門謝眾客”,不久,只身前往洞庭湖落髮為僧,潛心修煉,終於得道成仙。毛道昌從洞庭湖帶回金身供奉於達城廟至今。故舊相傳黃花崗起義前,因經費緊張,居正焦達峰二人曾數次前往達城廟,欲盜金佛,因故不得。
達城廟會起源於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