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陝西西安有一家特殊的飯店,店裡的小黑板上寫著:“60歲以上老人可憑身份證到店裡免費吃飯。只想給你家的感覺……”飯店老闆介紹,每天為老人提供餐食的支出有1000多元,但店裡的客源也基本是這些老人的子孫們。
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下,“老人免費吃飯”難免會顯得有些另類。此舉不僅讓老人們得到了實惠,也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在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的格局下,前來免費吃飯的大都是空巢老人;在飯店一起吃飯不僅可以讓他們吃得更有品質,也有助於加強社會互動,消解精神上的孤獨與寂寞。
分析
“老人免費吃飯”既有飯店老闆家境貧寒、父母去世想彌補的情感因素,也和“道德經濟學”密不可分。一方面,飯店幫忙解決了後顧之憂,這些老人的子孫們自然懂得“投桃報李”;另一方面,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里,“老人免費吃飯”無疑給商家贏得了好的口碑和聲譽,吸引更多消費者慕名而來。
在傳統的道德話語中,其實並不排斥牟利,只不過講究的是一種“道義經濟學”。那些“勤儉而富,仁義而貴”的生意人不僅得到了老百姓的讚揚,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同。與明碼標價的市場交易不同,“道義經濟學”將經濟學上的功利與算計置放在道德的框架內——做好事者的“不求回報”與受益者或者家屬的“知恩圖報”結合在一起,雙方往往按照心照不宣的方式進行互惠互利的社會交換,從而避免了言“利”的庸俗與尷尬。。
問題
“老人免費吃飯”善意可嘉,切實地做到了裨益老人。即使是一種“道義經濟學”,也依然值得肯定。然而,最讓人擔憂的問題就是“老人免費吃飯”能否常態化、持久化?一旦前來參與的老人增多,或者飯店的盈利收入下降,“老人免費吃飯”難免會選入難以為繼的困境之中。
解決方法
從社會學上講,人的現代化就是從“消極公民”轉變為理性、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公民”。一方面,可以招募志願者、義工來為老人就餐服務,降低飯店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多方籌措資金,擴大公眾參與,飯店投入一些,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捐助一些。只有眾人拾柴,“老人免費吃飯”才會燃燒出更加溫暖、更加持久的火焰。
點評
透過“老人免費吃飯”這扇窗戶,可以更多地發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道義經濟學”既是一種經營策略,也是商家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對於那些需要幫助和關心的空巢老人來說,一粥一飯也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溫情。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讓“老人免費吃飯”更有生命力,也是一個現實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