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 老聃 ,後人稱其為 “老子”。漢族 ,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譯文
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長壽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對生活執著過度了。聽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進入戰場不會受到殺傷。犀牛對其無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對其無法利用它的爪,兵器對其無法施用它的鋒芒利刃。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不蹈死地。
引語
這一章講兩種養生之道。一種是因營養過剩、嬌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種是因行動不慎而造成傷亡。老子認為,人活在世,應善於避害,則可以保全生命長壽。他注意到人為因素對生命的影響,要求人們不要靠著爭奪來保養自己,而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遠離死地。
評析
對於此章中“以其無死地”一句,莊子是這樣解釋的:“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這句話對老子的“以其無死地”是一個很好的註腳,只要人能夠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會走向死亡的領域。所以任繼愈先生說:“老子看來,這個世界到處埋伏著危險,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他主張處處小心,不要進入危險範圍,只有無所作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譯》)老子生逢亂世,他看到人生危機四伏,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來營養自己,而是清靜無為、恪守“道”的原則,他不妄為,不傷害別人。別人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對人們進行勸說,希望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慾,清靜質樸、純任自然。
出處
《出生入死》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