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吃透道德經(蘇轍 和王弼 的首個白話全譯本)》和原注釋存在部分出入,還請諒解,另外王弼和蘇轍的注釋中有一些公認的誤解與曲解,在《吃透道德經(蘇轍 和王弼 的首個白話全譯本)》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風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編輯推薦
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一本好書,靜靜回味。
在如今浮躁不安的社會,《道德經》值得每箇中國人用一生去好好研讀,它帶給你祥和、寧靜、力量!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陳鼓應先生曾借用尼采的比喻說,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們把桶放下去,就一定能滿載而歸。
關於《道德經》的版本很多,不管是注釋本,還是解說本,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
如果你想讀到原汁原味的《道德經》,*好是看王弼的《道德經注》,因為歷代注釋無出其右,就連任繼愈《老子繹讀》也是由之參考借鑑而來。
如果你要讀*精闢入里的解讀,那么首推蘇轍的《老子解》,就連“厚黑教主”李宗吾,也說蘇轍所注《老子解》,推古今傑作。
而本書把這兩個版本的道德經融於一體,再加上國學青年李蒙洲的翻譯,定能讓你吃透道德經,解放身心靈。
作者簡介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漢族,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並在渦陽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三國時代曹魏山陽郡(今山東濟寧、魚台、金鄉一帶)人,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去世時年僅24歲,但他為《道德經》及《易經》做的註解千古流傳。由於《道德經》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經注》曾是《道德經》的唯一留傳版本,直到1973年在馬王堆發現《道德經》帛書為止。王弼綜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莊的思想,建立了體系完備、抽象思辯的玄學哲學。王曉毅先生曾評價說:“雖然他像流星一樣匆匆閃過,只生活了二十三個春秋,卻以其不可思議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個時代,指明了魏晉玄學的理論航向。”
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蘇軾齊名,合稱“三蘇”。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蘇轍的《老子解》綜合儒釋道三家理論,雖然深刻抽象不及王弼,但文字暢達,也常有特殊的角度,給人指引。
目錄
第一章 眾妙之門
第二章 有無相生
第三章 無知無欲
第四章 和光同塵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穀神玄牝
第七章 外身身存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抱一不離
第十—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為腹不為目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執古御今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虛守靜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見素抱樸
第二十章 我貴食母
第二十—章 惚兮恍兮
第二十二章 抱一為式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 貴師愛資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無為無敗
第三十章 物壯則老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不為主名大
第三十五章 道淡無味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
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以正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 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 三生萬物
第四十三章 無有入無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
第五十章 生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畜物形勢成
第五十二章 塞兌閉門
第五十三章 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以天下觀天下
第五十五章 德如赤子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無事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得求免罪
第六十三章 圖難於易
第六十四章 未兆易謀
第六十五章 非明而愚
第六十六章 善下為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 善戰不怒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 自愛不自貴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 使民畏死
第七十五章 有為難治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損有餘補不足
第七十八章 受國之垢
第七十九章 道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為而不爭
部分章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真理、大道,即宇宙的本源和實質。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言說、表述。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名”是名詞,指具體事物的名稱,即某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名稱、特徵等。第二個“名”是動詞,稱謂、命名的意思。
徼(jiǎo):邊際、邊界。
玄:深黑色
譯文
道是可以講述的,能夠表述的,但是講解出來的都不是那個最根本的、內涵最廣的、最永恆的大道,而是現象的、一時的、片面的一般見識;大道的名稱是我們能夠給予稱謂的,但是能夠命名的都不是那個最根本的、內涵最廣的、最永恆的大道,而是現象的、一時的、片面的一般概念。
無名、無概念、無稱謂、無特徵、不可辨,是形成天地的本始狀態;有名、有概念、有稱謂、有特徵、可區分,是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
所以常常從無概念、無稱謂、無特徵、不可辨的、無目的、無局限的巨觀角度,來觀察世界和萬物的奧妙;常常從有概念、有稱謂、有特徵、可區分、有目的、受局限的微觀角度,來觀察某一特定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邊際,即萬物的複雜差異和千變萬化。
“無”和“有”,同來自宇宙而名稱不同,但又都是深黑色的,如黑色一般抽象、神秘、悠遠、深不可測。黑而又黑、深而又深、遠而又遠、大而又大,這是洞察其他一切具象具體的奧妙的門徑。
王弼《道德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