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領先法則

遏制領先法則的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諾斯,位於歷史變革時期,出自於全球通史。

在歷史變革時期,處於最適應和最成功的社會要想改變和保持其領先地位是最困難的。
相反,落後和較不成功的社會可能更適應變革並在變革中逐漸取得領先地位。
意義:我們目前正處於又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不斷加速變化的時代里,
適應能力或如何把握這種變革對個人和民族的成功或生存是至關重要的。
中世紀千餘年間歐亞大陸上最驚人、最有意義的變化就是西歐從貧窮落後和默默無聞中崛起。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即從約500年到1500年,西方都是歐亞大陸的不發達地區。然而西歐的這種不發達較之中國的發達反而是一種優勢,因為中國的發達反過來成為抑制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中國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功績為基礎的有效的官僚政治和提供社會凝聚力及思想意識基礎的儒家學說。於是中國人也就順理成章地認為他們的文明優於其他文明,並將外國人視為“野蠻人”。當第一批西方人出現在中國沿海地區時,中國人認為這些奇怪的“大鼻子野蠻人”身上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值得他們學習。
這種態度儘管可以被理解,但它卻使中國人在一個巨變的時代沒能發生變化。相反,西歐人卻恰恰因為自身比較落後,所以他們渴望學習,並積極創造。他們拿來了中國的文明,竭盡全力發展它們,並將其用於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反過來又引致更大的技術進步和更多的制度變化。最終結果是中世紀文明轉變成現代文明,而歐洲人則成為這一轉變的先鋒和受惠者。
在從一個歷史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轉變中,落後的邊遠地區反過來處於領先地位的情形在歷史上並不鮮見。在各古代文明期間(公元前3500年—前1000年)中東是發達的文明中心地區,它在農業、冶金業、文字和城市建設等方面進行了重大的革新。但這一高度發展的中心地區再從古代文明向古典文明的轉變中卻落後了。而正是中國、印度和歐洲這些邊緣和比較落後的地區,在古典時期富有創造力的革新中充當了先鋒。這些個心中產生的新事物包括儒家學說、印度教和基督教等新的宗教信仰,以及冶鐵術、鑄幣和字母表等技術的有效利用。
這種發展模式表明,歷史的發展並不像通常所說的“一事成功,事事領先”,人類學家將此稱為“遏制領先法則”。該法則認為,在轉變時期起先最發達和最成功的這回要想改變和保持其領先地位將是最困難的。相反,落後和較不成功的社會則可能更能適應變化,並在轉變中逐漸處於領先地位。
今天,西方社會作為中世紀西歐的繼承者,已不再是歐亞大陸的不發達地區,而是全球最發達的地區——這一法則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是明顯的。而且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轉變的時代,歷史發展的速度與中世紀相比已大大加快。僅從二戰後幾十年中所發生的變化來看,這種加速發展也十分明顯:日本和德國的經濟從戰爭的蹂躪中迅速恢復;蘇聯突然間發生政治解體,從一個超級大國變成了世界地圖上的一個空白地帶。在這樣的一個變化不斷加速的時期,適應能力對個人和種族的成功——或許應該說是對個人和種族的生存——至關重要。林頓•B•詹森總統告誡其美國同胞的格言對這種情況做了最好的概括:“我們必須以變應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