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過韋州》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王越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過韋州①
韋州原是舊韋州②,古往今來恨未休。
有酒不澆元昊骨③,無詩可吊仲淹愁④。
秦川形勢通西夏⑤,河朔襟喉控上流⑥。
借問蠡山山下路⑦,幾人從此覓封侯⑧?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萬曆朔方新志》(《嘉靖寧夏新志》《弘治寧夏新志》《平原縣誌》〔平原縣即今寧夏同心縣〕均收錄此詩)。1038年,元昊稱帝置韋州,1061年,夏主諒祚在韋州建城郭,修浮屠,大興土木,到王越駐壘韋州時,已經一百多年過去了。王越看到韋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回想起宋與西夏對抗的史事,寫下了這首詩意凝鍊而深刻的七律。
②韋州原是舊韋州:《平原縣誌》作“停驂憑眺舊韋州”。
③澆:祭奠。元昊:即李元昊,也稱趙元昊,西夏皇帝。1032―1048年在位,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西夏),都興慶府(即今銀川市)。
④吊:對死者的祭奠。仲淹:宋朝范仲淹。他鎮守邊塞(今陝北延安、甘肅慶陽等地)時,曾寫下著名的《漁家傲》一詞,描繪了“將軍白髮征夫淚”的艱苦的征戰生活。《弘治寧夏新志》這一句作“無詩可吊杜陵愁”。
⑤秦川:地區名。陝西中部平原。
⑥河朔:地區名。泛指黃河以北地區。襟喉:衣襟與咽喉。比喻要害之地。
⑦蠡山:即今寧夏同心縣境內的羅山。
⑧幾人從此覓封侯:《嘉靖寧夏新志》作“幾人曾此覓封侯”,《弘治寧夏新志》作“幾人曾不覓封侯”。
作者簡介
王越(1423―1498年),一作“鉞”。字世昌,�縣(今河南濬縣)人。明景泰二年進士,歷官至兵部尚書。成化十年以都御史總制陝西諸路軍馬。駐壘韋州,著守戰之功,尋進爵威寧伯。罷,弘治十一年起用,以太子太保如前總制兼左都御史。因守邊有功,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後卒於甘州。治軍有方,具有卓越的軍事才幹。出將入相,文武全才,非但“身率三軍,決勝千里”,而且博學能文,長詩善賦,戎馬疆場之餘,作詩、詞、賦、文數百篇。一生多坎坷,遭彈劾五六次之多,曾被削官奪職,謫居他鄉。但他“忠君愛國,壯老一致”,“賢良之舉,蔚有時名”。《明史》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