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木質宿根,多分枝,全體有緊貼丁字狀短毛。
葉近無柄,匙形、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3厘米,寬0.5-1.5厘米,頂端鈍或近圓形,基部狹楔形,中部以上的邊緣有銳鋸齒。
穗狀花序腋生,卵形或圓柱形,長0.5-3厘米,寬約0.6厘米,有長1-7厘米的花序梗;苞片寬倒卵形,寬約3毫米;花萼膜質,長約2毫米;花冠白色、粉紅色至紫紅色,內外無毛;雄蕊短小,不伸出花冠外;子房無毛。果淡黃色,長約1.5毫米,內藏於膜質的花萼內。
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常生長在海拔300-1880-(2300)米的山坡、平地、河灘等濕潤地方。
分布範圍
產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宜於溫暖濕潤和向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為好。 栽培技術 用分枝繁殖,在5-6月間,將匍匐莖及新蔓扯起,每隔3-4節剪成1株,按行株距25-30cm開穴,深6-7cm,每穴栽植2株,將1-2莖埋壓於土中,以利生根。 田間管理 種苗成活及每年早春返青後,進行中耕除草與追肥。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可用波爾多液或代要森鋅藥劑防治。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能破瘀生新,通利小便;治咳嗽、吐血、通淋、痢疾、牙痛、癤毒、枕痛、帶狀瘡疹及跌打損傷等症。孕婦忌服(《四川中藥志》及《福建中草藥》)。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用於痢疾,急性扁桃體炎,咳嗽咯血,跌打損傷;外用治癰疽疔毒,帶狀皰疹,慢性濕疹。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選方
①治咽喉紅腫或單雙喉蛾:鮮蓬萊草每次一兩,搗汁內服,症重莆次日再服。
②治癰疽腫毒: 鮮蓬萊草含飯粒搗敷患處。
③治瘋狗咬傷: 鮮蓬萊草二兩。搗爛絞計泡酒服,渣敷患處,以傷愈為度。 (①方以下出名泉州本草》)
④治牙疳: 鮮過江藤二兩,鴨蛋一個。水燉服。
⑤治口角疔:鮮過江藤加島糖少許,搗爛外敷。
⑥治帶狀皰疹:鮮過江藤搗爛取汁,調些雄黃末敷患處。
⑦治痢疾,鮮過江藤四兩。水煎服;或搗爛絞汁,調搪或
中藥化學成分
過江藤含醌醇葡萄糖甙(quinol glucoside),木甙(cornoside)。 花含6-羥基木犀草素(6-hydroxyluteolin),尼泊爾黃酮素(nepetin),巴達薇甘菊素(batatifolin) ,6-羥基木犀草素 -7-O-芹菜糖甙(6-hydroxyluteolin-7-O-api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