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

苦地丁

苦地丁為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夏季採集全草,洗淨、曬乾、切段。別名: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雞菜。主治:清熱解毒;消癰腫。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傳染性肝炎;腸炎;痢疾;腎炎;腮腺炎;結膜炎;急性闌尾炎;疔瘡癰腫;瘰癧。

基本信息

簡介

出處:《中藥志

性狀:為乾燥皺縮全草,長5~10厘米,葉具長柄;葉片3回羽狀深裂,裂片狹細。葉腋有淡紫色小花,或長橢圓形扁平的莢果,表面灰綠色,內含數粒扁圓形、黑色的種子。味苦。

成份:含有10多種生物鹼。從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暫名)4種不同的生物鹼。另含香豆精類內酯、甾體皂甙、酚性物質、中性樹脂和揮髮油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性味: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寒,味苦,小毒。

歸經:《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心、脾經。

分布區域

分布甘肅、陝西、山西、山東、四川、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等地,生於山溝、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

特徵

苦地丁為罌粟科一年生草本。根細而長,具側根,根棕褐色。莖柔弱,分枝繁多,高15-40厘米,光滑無毛,常具有4-5條棱脊。基生葉和莖葉互生,具長柄,長2-5厘米;葉片輪廓卵形,2-4回羽狀全裂,裂片2-3對,具細柄或幾無柄,小裂片披針形或長隨圓形,先端鈍。基部下延形。

總狀花序腋生,花序長1-6厘米,有葉狀苞片。花淡紫色,長約2厘米,橫生在小花梗上,小花梗長約2毫米,萼片小,2輪,鱗片狀;花瓣4枚,外輪2片大,上部1片瓣尾部延伸成圓筒狀的距,距長約0.5厘米,前端微波狀,下面花瓣具淺束狀,先端微凹,內輪2瓣較小,頂端深紫色,頂端微聯合,雄蕊6枚。花絲聯合成扁平兩束,對著有距花瓣雄蕊的花絲基部具密腺插入距內;每束具3個淡黃色花葯;雌蕊1枚,花柱細而短;柱頭側扁狀;子房上位,扁柱形,長約5毫米,1室,側膜胎座,每室多數胚胎。蒴果,長橢圓形,綠色,長7~20毫米,寬2~6毫米,花柱、柱頭宿存,2瓣裂。種子多數,圓腎狀,黑色,有光澤。花期5月。

苦地丁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基本無毛。根細直,長3-10cm,少分枝,淡黃棕色。莖3-4條,叢生。莖葉互生;葉柄長0.4-4cm;葉片長1.5-3.5cm,灰綠色,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末裂片倒卵形,上部常2淺裂成3齒。

總狀花序頂生,長1-6.5cm,果期可達12cm;苞片葉狀,羽狀深裂;花梗長1-3mm;萼片2枚,小,早落;花淡紫色,長10-12mm;花瓣4,外輪2瓣先端兜狀,中下部狹細成距,距長4.5-6.5mm,內輪2瓣形小;雄蕊6,每3枚花絲合生,形成2束;子房狹橢圓形,外被柔毛。

蒴果狹扁橢圓形,長1.2-2cm,花柱宿存,內含種子7-12枚。種子扁球形,直徑1.5-2mm,黑色,表面光滑,具白色膜質種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鑑別

苦地丁 苦地丁

全草皺縮成團,伸展後長5-30cm。主根扁圓柱形,長3-5cm,直徑1-1.5(-3)mm;表面棕黃色或黃白色,較粗糙,有縱溝及皺紋,常呈二股扭曲狀,有支根和鬚根;質較硬,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中心棕色。根莖較短,長2-5mm,有節,可見葉痕;質硬,斷面黃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莖叢生,纖細,有5個棱脊及縱紋,灰綠色或黃綠色,長5-20cm,直徑l-2.5mm,節間較長;質柔軟,易壓扁,斷面中空,略呈纖維性。葉多皺縮破碎,暗綠色或灰綠色,有長柄;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纖細;柔軟。花淡紫色,少見或已皺縮破碎。蒴果灰綠色或黃綠色,扁長橢圓形;果皮質脆,常破碎或裂成2片,留有兩條棕黃色的種框。種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澤。氣青草樣,味苦而持久。

莖橫切面:略呈五角形。表皮細胞1列,外被較厚的角質層;氣孔有的略下陷。皮層薄壁細胞形狀不規則,棱脊處有厚角細胞7-10列,中柱鞘纖維環有l-2列纖維,棱脊處為4-5列;纖維胞腔較大,壁非木化。外韌型維管束位於棱脊處。韌皮部狹窄。木質部由導管、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壁均非木化。髓部中央有大空腔。根橫切面:最外層為4-6層木栓細胞,壁木栓化並微木化;栓內層廣闊,薄壁細胞類圓形。韌皮部寬廣,可見散在的篩管群,韌皮射線不明顯。形成層環狀,細胞扁平。本質部由導管、纖維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導管散列或2-4個成群排列,多角形或類圓形,壁木化;木纖維發達,排列在導管的周圍,壁不木化。薄壁細胞中含有大量演粉粒與草酸鈣簇晶,澱粉粒多為單粒,類球形,直徑2-8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30μm,栓內層尚可見到與草酸鈣簇晶同細胞或單獨存在於細胞中的類言形棱晶,長徑10-25μm。

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有串珠狀增厚,表面有明顯角質紋理,報導孔較少,不等式、正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增厚現象不明顯,表面亦有角質紋理。上下表皮均有單細胞非腺毛,有兩種類型:一種稍短,呈圓錐形,壁厚,有明顯疣狀突起,長50-85μm,直徑20-30μm;另一種長,略彎曲,壁有短線紋,長160-360μm,直徑20-30μm。葉肉組織中可見草酸鈣簇晶,直徑15-40μm。

化學成分

全草含多種生物鹼:消鏇的和右鏇的紫董醇靈鹼(corynoline),乙醯紫堇醇靈鹼(acetylcorynoline),四氫黃連鹼(tetrahydrocoptisine),原阿片鹼(protopine),右鏇異紫堇醇靈鹼(isocorynoline),四氫刻葉紫堇明鹼(tetrahydrocorysa-mine),二氫血根鹼(dihydrosanguinarine),乙醯異紫堇醇靈鹼(acetylisocorynoline),11-表紫堇醇靈鹼(11-epicorynoline),紫堇文鹼(corycavine),比枯枯靈鹼(bicuculline),12-羥基紫堇醇靈鹼(12-hydroxycorynoline),斯氏紫堇鹼(scoulerine),碎葉紫堇鹼(cheilanthifoline),大棗鹼(yuziphine),去甲大棗鹼(noryu-ziphine),異波爾定鹼(isoboldine),右鏇地丁紫堇鹼(bungeanine),右鏇13-表紫堇醇靈鹼(13-epicorynoline)。

藥物分析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濾過。濾液稍濃縮後,取1ml,加濃鹽酸4-5滴及鎂粉(或鋅粉)少許,在沸水浴中加熱3min,溶液呈粉紅色。(檢查黃酮類)

(2)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約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殘渣加2%鹽酸約5ml溶解,用氨水鹼化,氯訪提取3次,合併提取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濾過。濾液濃縮至1ml,為樣品液。以普羅托品、紫堇靈為對照品。點樣於鹼性矽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開10cm。取出,晾乾,噴以改良碘化秘鉀試劑,供試品色譜與對照品色譜在相應位置顯相同橘紅色斑點。(檢查生物鹼類)

方法名稱:苦地丁-紫堇靈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

套用範圍:本方法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苦地丁中紫堇靈的含量。

本方法適用於罌粟科植物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乾燥全草。

方法原理:本品加甲醇超聲處理,放冷,補重,搖勻,濾過,續濾液進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離,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89nm處檢測紫堇靈的吸收值,計算出其含量。

試劑

1.甲醇

2.0.015mol/L磷酸鹽緩衝液(pH6.7):取磷酸二氫鉀1.58g和磷酸氫二鉀0.76g,加水1000mL溶解,混勻,用氫氧化鈉試液調節pH值至6.7。

儀器

1.1高效液相色譜儀

1.2色譜柱,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理論塔板數按紫堇靈峰計算應不低於6000。

1.3紫外吸收檢測器

色譜條件

2.1流動相:甲醇0.015mol/L磷酸鹽緩衝液(pH6.7)=70 30

2.2檢測波長:289nm

2.3柱溫:室溫

試樣製備

1.稱取供試品

精密稱定本品粉末(過三號篩)0.5g,為供試品。

2.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紫堇靈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40mg的溶液。

3.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33kHz)30分鐘,取出,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續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操作步驟: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20m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89nm處測定紫堇靈(C21H21O5N)的峰面積,計算出其含量。

參考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國家藥典委員會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版,一部,p139。

藥理作用

1.抗菌:苦地丁注射液在體外對甲型鏈球菌、肺病炎雙球菌、卡地雙球菌有抑制作用。對副流感仙台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苦地丁總生物鹼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發活動;12.5.25.50mg/kg皮下注射,對閾下催眠劑量的戊巴比妥鈉和水合氯醛有協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對抗去氧麻黃鹼對小鼠活動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減少戊四唑驚厥鼠數,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寧的驚厥作用。

3.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其水提取物(1:80)對單純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緩孤兒病毒致細胞病變的作用。用全草製成苦地丁注射劑,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鹼。有體外抗菌作用,對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試管法);對葡萄球菌(金黃色和白色)、八疊球菌也有作用(瓊脂平板打洞法)。亦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1:10苦地丁注射液對脊髓灰質炎(疫苗株)愛柯18、柯薩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見抑制;對4個凝血單位的流感亞甲京科68-1株(1:160)無抑制,而對副流感仙台株有抑制。毒性很小,小鼠用相當於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見死亡;用10毫升/公斤則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對麻醉貓與犬靜脈注射,可見暫時性血壓下降,半分鐘內恢復;用離體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臟的作用。

科屬介紹

罌粟科

簡述:草本,很少灌木,常有乳白色或黃色汁液;葉互生,很少上部對生或輪生,全緣或分裂,無托葉;花兩性,輻射對稱,單花頂生或組成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聚傘花序,稀成傘形花序式排列;萼片2-3,早落;花瓣4-6,稀更多或無花瓣,脫落,復瓦狀排列,常有皺紋;雄蕊多數,離生或4或6枚,有時合生成2束;雌蕊由2至數合生心皮所組成;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數,生於側膜胎座上,花柱短或無,柱頭與心皮同數;蒴果瓣裂或頂孔開裂。一年或兩年生草本植物,是提取毒品海洛因的重要毒品原植物,它和大麻,古柯並稱為三大毒品植物。

罌粟科家族中共有28屬,250多個品種(其中只有鴉片罌粟和包鱗罌粟能產生鴉片,現在金三角地區栽培的就是鴉片罌粟)。罌粟屬罌粟科罌粟屬中的栽培種,學名PapaversomniferumL.,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古名罌子粟、阿芙蓉。罌粟幼株、果實的乳汁和果殼供藥用。原產歐洲南部及亞洲伊朗、土耳其等地。公元7世紀時由波斯地區傳入中國。

罌粟株高60-100cm。莖平滑,被有白粉。葉互生,灰綠色,無柄,抱莖,長橢圓形。花芽常下垂,單生,開時直立,花大而艷麗,萼片2枚,綠色,早落;花瓣4枚,有紅色、黃色、白色、粉紅色、紫色等,可能是嗎啡作用於神經系統的原因,罌粟花施放出一股不同於其它花香的氣味,吸入肺腑會產生異樣的衝動。罌粟果長橢圓形或壺狀,黃褐色或淡褐色,平滑,具縱紋。種子多數,腎形,細小。花期4月至5月,果期6月至8月。

乳汁(即鴉片)中含多種生物鹼、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與蒂巴因(Thebaine),對中樞神經有興奮、鎮痛、鎮咳和催眠作用。罌粟鹼(Papaverine)、那可汀(Narcotine、那碎因(Narceine)等對平滑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罌粟果殼(即米殼)性微寒,味酸澀,有小毒,含低量嗎啡等生物鹼。有斂肺、澀腸、止痛的作用。用於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本品易成癮,不宜常服。

藥用療效

清熱解毒。治溫病高熱煩躁,流感,傳染性肝炎,腎炎,瘰癧,腮腺炎,疔瘡及其它化膿性感染。

①《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癰疽疔腫,淋巴結結核。

②《河北中藥手冊》:治急性傳染性肝炎。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消炎解毒。治黃疸肝炎,高熱煩躁。

④《嶺南採藥錄》:作瀉藥及吐藥。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外用拔毒消腫。治目赤腫痛,麥粒腫,療瘡腫毒,乳癰,腸炎腹瀉,毒蛇咬傷。

⑥蘇醫《中草藥手冊》: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毒蛇咬傷,淋巴結核,黃疸,腎炎,膀胱炎,關節腫痛,便血,鼻出血,眼結膜炎,前列腺炎

⑦《滇南本草》:破血,解癰疽疥癩,九種痔瘡,諸瘡毒症。

⑧《綱目》: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

⑨《本草求原》:涼血,消腫毒。治血熱筋痿,敷瘡妙。

相關藥方

①治急性傳染性肝炎:苦地丁一兩,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線草、地榆,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③治指頭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紅絲疔)紅腫熱痛:苦地丁、野菊花各一兩。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④治疔腫:鮮苦地丁、蔥白、生蜂蜜搗敷。(《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濕熱瘡瘍:苦地丁一兩,金銀花一兩,蒲公英一兩,大青葉三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實熱腸癰下血:苦地丁八錢至一兩(乾的五至八錢),和水煎成半碗,飯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黃疸內熱: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生意秘韞》)

⑧治腸炎、痢疾:苦地丁、紅藤各一兩,螞蟻草二兩,黃芩三錢。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⑨治前列腺炎:苦地丁、紫參、車前草各五錢,海金沙一兩。煎湯,每日一劑,分二次服,連服數日。(蘇醫《中草藥手冊》)

⑩治喉痹:苦地丁葉,研,入醬少許,筆蘸入喉中,吐。(《普濟方》)

⑾治小兒走馬牙疳,潰爛腥臭:苦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為末,搽患處。(《滇南本草》)

⑿治小兒肝熱鼻衄:苦地丁(鮮)二至三兩。加蜂蜜一兩,水煎服,連服數日。(湖北《中草藥土方土法》)

⒀治毒蛇咬傷:一鮮苦地丁搗汁一酒杯,內服;藥渣加雄黃少許,調敷患處。(蘇醫《中草藥手冊》)二鮮地丁、鮮瓜子金、鮮半邊蓮各適量。共搗如泥,敷患處。(《河南小草藥手冊》)

⒁治跌打損傷:苦地丁(鮮)搗爛,配方外敷。(湖北《中草藥土方土法》)

⒂治疥癩:苦地丁與大楓子油、水銀、硫黃合搗外用。(《嶺南採藥錄》)

⒃治稻芒粘咽不得出者:苦地丁,嚼咽下。(《乾坤生意秘韞》)

臨床套用

治療感染性疾病:用青綠色或黃綠色具有角果之苦地丁製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當於生藥2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小兒酌減,每日2次,或根據病情增減。治療流感、上感、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扁桃體炎、急性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等共297例,治癒184例(62.3%),有效70例(23.3%),無效43例(14.4%)。

1.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治各種疔毒,癰瘡疔腫,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舌紅脈數者:金銀花9g,野菊花、苦地丁、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3.6g。先水煎,後加五灰酒半盞;藥渣再加如法煎服,蓋被取汗。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臣藥。

2.(《普濟方》)治喉痹:苦地丁葉,研,入醬少許,筆蘸入喉中,吐。方中苦地丁清熱解毒,為君藥。

3.地丁膏(《惠直堂經驗方》)治如炊餅一切毒:苦地丁、紫花地丁各240g。以長流水洗淨,用水煎汁去渣,又成膏攤貼。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君藥。

栽培繁殖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環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質壤土中種植,怕乾旱,忌連作,宜與高稈作物套種。

種植方法

用種子繁殖,每畝約需種子3~4公斤。通常與禾本科植物套種。小暑與大暑節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壟後,在行間淺鋤地面,將種子均勻撒入行間,用大鋤推一遍,將種子埋嚴,澆水,要保持畦面濕潤,30天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

因地丁為喜陰植物,故出苗後要勤澆水,加強管理。大秋作物成熟收穫時,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上凍前要澆凍水,復圈肥。翌春化凍後,將糞塊砸碎,整平。清明至穀雨節新生葉尚未布滿地面時,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追後要澆水。立夏後停止澆水,以防莖、葉腐爛,降低產量。

主要病蟲害

驚蟄節前後,幼苗返青時,常有一種鱗翅目的黑色幼蟲,咬食嫩芽,為害甚大,可用青蟲菌(臘螟桿菌三號)500~1000倍液噴殺,或每畝用2500克菌粉加15~25公斤細土配成毒土,撒施田內毒殺。

收穫加工

全草入藥。於小滿節前後,當地丁半籽半花時,選晴天割取地上全草,曬乾。

園林用途

可單種成片植於林緣下或向陽的草地上,也可與其他草本植物,如野牛草、蒲公英等混種,形成美麗的綴花草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