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有西湖,北有東昌”。聊城東昌湖與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並稱為我國“三大市內名湖”。 東昌湖位於山東聊城市內,湖面面積6.3平方公里,與杭州西湖相當,是我國江北最大的人工湖。聊城也因此被譽為“江北水城”。
東昌湖不僅水面寬闊,而且水深達3-5米,積水約1680萬立方米。在缺水的北方,特別是在水資源奇缺的北方城市,這么大的一片水域是怎樣形成的呢?
東昌湖始建於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開始只是一條護城河,後來因歷代修築城牆以及護城堤挖土而成。東昌湖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胭脂湖”。相傳,當年蒲松齡寫《胭脂》故事時,就是騎著毛驢來聊城,在湖邊擷取素材而後寫成的。從那時起,美麗的東昌湖便多了一個別稱———“胭脂湖”。而《聊齋志異》中的《胭脂》故事,就發生在被東昌湖包圍著的東昌府城裡。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過了濟寧,便是東昌”。這便是有著千年歷史的東昌府城。因被東昌湖四周環繞,東昌府城可謂實實在在的水城。
至今保存完好的東昌府城,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古城區幹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經緯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盤方格網狀骨架。
光岳樓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聳立在水城的中央,遠遠望去,高樓凌空,巍峨壯麗,氣勢非凡,為魯西一大名勝,被視為聊城的象徵。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之意,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也是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
600多年來,光岳樓一直是中國最雄偉、最高大的建築之一。作為魯西名勝,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聊城時都要登樓抒懷。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樓並題匾“神光鍾暎”,意為東嶽之神光與光岳樓之神光交相輝映。而清朝乾隆皇帝更是九過東昌,六次登樓,並為光岳樓題寫了匾額。據《南巡盛典》記載,光岳樓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乾隆行宮就設在光岳樓的二樓,並且乾隆曾為光岳樓題詩達十三首之多。
在聊城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東昌府,有三寶,鐵塔、古樓和玉皋。”被人們譽為三寶之一的鐵塔,位於東昌府城東關運河西岸,是我國為數極少的金屬佛塔,也是聊城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更是東昌府和古運河興衰的鐵證。
而要想知道這座古城過去有多么繁華,看一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陝會館就知道了。山陝會館建在京杭大運河與東昌湖的交匯處,位於古城東關雙街南首,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山陝會館是歷史上聊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見證。
如果說水城中的山陝會館見證了東昌古城經濟上的昌盛,那么海源閣則是當年水城文化繁榮的代表。海源閣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總計藏書22萬冊,為清道光二十年進士楊以增所建。
聊城無處不與水有關。第一座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就建在聊城運河河畔。而走進聊城,人們會發現,這裡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運河文化立體博物館。
文化名城
大運河上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僅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就有9座,北京、聊城、揚州、蘇州、杭州等都名列其中。那么,聊城何以獨占鰲頭,被稱為 “運河古都”呢?
聊城簡介
聊城是受運河文化影響比較早的地區。隋代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北段的永濟渠,就流經現在的聊城西部,對於隋之後的唐、宋、金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元代對古運河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改造,特別是開鑿了縱貫聊城腹地的會通河。會通河自陽穀縣張秋鎮入境,經過聊城、臨清入漳衛河,在聊城境內全長達97.5公里。
鰲頭磯介紹
鰲頭磯就是運河的咽喉所在。元世祖忽必烈開鑿山東運河時,曾在衛河處建起臨清閘。當時河道淺窄,水源不足,只能限大約150多艘船隻通航,超大船隻則無法通行。明朝建都北京後,都城皇宮建設所需物資、南糧北運等,都因運河淤塞而陷於癱瘓。如何解決這一棘手的難題呢?
據史書記載,明成祖朱棣曾派工部尚書宋禮督領濟南、兗州、青州、東昌四府的25萬人治理會通河。永樂十五年,會通河水閘終於建成,以閘的啟閉調節水位,在汶上至臨清高低相差30米、長約150多公里的水路上,形成了多個台階式的河道,每段之間變成一個水系。
通漕至臨清時,關閉頭閘,北往的漕船進入閘河,然後開啟頭閘,關閉二閘,使水位降至與衛河持平,漕船轉入衛河。南去的漕船再依次相反操作,使漕船再轉入運河。這樣,就確保了江南和通州的船隻通航。當年,年通過臨清轉輸漕糧最多可達500萬石。當時僅會通河就建有31處船閘。以船閘啟閉升降來調節運河水位,保障船隻安全通過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不得不說是中國運河水運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
發展
當商業藉助運河交通之勢蓬勃興盛後,臨清一時富甲天下。設在臨清的運河鈔關,便是有力的見證。
臨清的運河鈔關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派駐臨清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每年徵收的商船稅都超過了京城的崇文門鈔關,居全國8大鈔關之首,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
文化
此外,源自運河的世代相承、不斷演變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等,也是聊城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運河古都的一個重要因素。
聊城作為運河古都,因運河而興盛,不僅帶來了數百年的經濟繁榮,而且也積澱了豐富的運河文化,成為聊城的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