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遊子謠》年代:現代
作者:戴望舒
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游 子 謠海上微風起來的時候,
暗水上開遍青色的薔薇。
——遊子的家園呢?
籬門是蜘蛛的家,
土牆是薜荔的家,
枝繁葉茂的果樹是鳥雀的家。
遊子卻連鄉愁也沒有,
他沉浮在鯨魚海蟒間:
讓家園寂寞的花自開自落吧。
因為海上有青色的薔薇,
遊子要縈系他冷落的家園嗎?
還有比薔薇更清麗的旅伴呢。
清麗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園,
遊子的鄉愁在那裡徘徊躑躅。
唔,永遠沉浮在鯨魚海蟒間吧 。
作品鑑賞
一般詩人寫舟子,很可能寫成一個劈波斬浪的弄潮兒形象,戴望舒突出了“沉浮在鯨魚海蟒間”的舟子作為“遊子”的側面,著重寫他的鄉愁。此詩以遊子的情感構成往復不已的循環:鄉愁不斷地萌生,又不斷地被理智所抑制。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種循環,從而細微地展現了遊子的內心世界:他既有堅強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為轉移的情緒波瀾。
第一節寫遊子鄉愁的觸發:海上微風乍起,碧海像一朵“青色的薔薇”。遊子觸景生情,想起了家園。
第二節以三個排比句表現家園的衰頹冷落,遊子的家園變成了“蜘蛛的家”、“薜荔的家”、“鳥雀的家”,從一系列的對比中透出深深的嘆惋。
第三節寫“遊子卻連鄉愁也沒有”,並非否定了一、二節中遊子的鄉愁。而是遊子的鄉愁不斷地萌生,又不斷地被理智所抑制。體現其堅強的意志。
第四節“比薔薇更清麗”的形容,有意與引起鄉愁的海上薔薇相比較、相對應,表示“旅伴”有可能轉移、銷溶遊子的鄉愁。而最後一節以“旅伴”為“家園”,說明鄉愁並未因“旅伴”而消除。
這首詩發表時戴望舒正處在苦悶彷徨中:一方面他繼續堅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著無法擺脫的茫然若失,悵惘疲憊的情緒。這些複雜的情懷在這首詩中便有所流露。
作者簡介
戴望舒 (1905-1950)現代詩人。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生於浙江抗州。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6年同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和譯魏爾倫的詩。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一起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誌的編輯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學,入里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1936年10月,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起出版《耕耘》雜誌。1938年春在香港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詩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建國後,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