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謠[席慕蓉詩歌]

長城謠[席慕蓉詩歌]

《長城謠》是席慕蓉詩歌,出處是《七里香》.

閱讀導引

《長城謠》

——席慕蓉

儘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歷史

儘管奪了焉支(1)又還了焉支

多少個隘口(2)有多少次悲歡啊

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

蹲踞在荒莽的山巔

冷眼看人間恩怨

為什麼唱你時總不能成聲

寫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萬里的軀體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雲 你的樹 你的風

敕勒川 陰山下

今宵月色應如水

而黃河今夜仍然要從你身旁流過

流進我不眠的夢中

註:

(1)焉支山,一稱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勢險要,歷代駐兵防守。

(2)隘口:狹窄的山口。

作者簡介

席慕蓉,女,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後隨家定居台灣。她於1981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1982年,她出版了第1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作者生平

席慕蓉的全名是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倫”的諧譯

1943年10月15日生於重慶城郊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1949年遷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過,後隨家飄落台灣,13歲時在日記中寫詩。

1956年入台北師範藝術科。

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

1969年以蕭瑞為筆名,在台灣《中央副刊》發表作品。7月回台灣,任教新竹師專美術科。其後數年間應邀參加多次省級及國際性之美展。並以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等筆名投稿,作品多為散文。

1970年以穆倫為筆名,在《聯合副刊》發表作品。

1977年10月在皇冠雜誌上開設《詩的畫,畫的詩》專欄。

1981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還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

1989年9月前往父親及先母的家鄉,初見蒙古高原。

1987年1月詩集《時光九篇》由爾雅出版社出版。

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鄉在高原上》由圓神出版社出版,同時亦出版編選之蒙古現代詩選《遠處的星光》。

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寫詩歷程

席慕蓉14歲起致力於繪畫,曾任台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視之為主要職業。作為專業畫家,席慕蓉曾在國內外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一個“真”字熔鑄於詩中而又個性鮮明。在她的詩中,充滿著一種對人情、愛情、鄉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即用優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蓉自1989年與“原鄉”邂逅後,17年來追尋遊牧文化的歷程。

剖析自己寫詩的歷程,席慕蓉對記者說:“年輕時因寂寞而寫詩,或許是一種對美的渴望;年紀稍長,因無法平撫心中的騷動而寫詩;初老時,因惆悵而寫詩,人也因此變勇敢了。”席慕蓉流連在詩的國度,“一首詩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對於時間的流逝,對於生命的感動,還有許許多多生活中難於表述卻又感懷於心的東西,席慕蓉覺得只能以詩來表達。“詩能說清楚的事情,平時卻怎么也說不清。”

寫《七里香》時,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靜的時刻,那是讀書,戀愛,結婚,生子及只有一點點鄉愁的年歲,感覺靈敏而純粹,是生命最清靈的時刻。《七里香》詩中的白描插圖,也是她哄孩子睡覺時畫的。一支鋼筆、一本本子,擱在床邊,隨時隨地地畫。小孩子們也特別安靜,看到他們的媽媽拿著筆,就很滿足地睡著了。

一直到現在,回頭再看自己的舊作,席慕蓉仍然為自己感到慶幸。“幸好我在36歲的時候寫出了《七里香》,我慶幸在我要寫的時候寫了出來。不少人都會悔其少作,但我沒有,我覺得幸運的是,在我走過來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記者問席慕容,當初寫下這些詩,是因為生命的富足,還是對愛的渴望?席慕蓉一臉滿足:“應該是生命的富足。”

課後品讀

文章意義

主題意象—長城,也有對黃河的思戀。

抒情主線——對故鄉的思念,也有對歷史的觀照和反思。

追尋作者的情感歷程。

審視歷史,凸現長城的滄桑。

藉助長城,傾訴滿腔熱情。

依託夢境,流露深沉的鄉思。

在詩歌中作者的感情是沒有直接告訴你的,她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也就是意象來表達的。“意”是作者表達的中心,寄託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體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趣的有機融合,也指傳達於作品中,包含著主觀思想情趣的具體形象。如本文中的“長城”就是寄予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具體中可感的事物,即是意象。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讀詩歌的第一步。

本詩中作者對祖國,對故鄉的眷戀思念之情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作者則描寫了一系列的圖景:長城、樹、雲、風、皓月、黃河……這一圖景是與作者思想感情和諧統一的,圖景將自然流露作者的情感,如“你的雲,你的樹,你的風”,“敕勒川,陰山下,月色應如水”,這些意象所含的感情就是思念,藉助長城傾訴滿腔熱忱.

詩歌欣賞

1、第二節,抒發詩人對長城的依戀和讚美之情。詩人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寫出了古老的長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對自己的影響。“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為,長城已成為民族的象徵,成為祖國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徵,詩人心繫長城,心繫故鄉,視古老的長城為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託之所。

2、第三節,詩人借夢境表達自己對於故鄉的思戀之情。詩人夢到的是記憶與想像中的故鄉——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陰山山脈。通過這兩句詩可以看出,故鄉的山水草木在詩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遠的印象,而且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黃河,也時時在詩人的心中流淌。詩人雖身居他鄉,卻心繫故國。詩人希望有夢,在夢裡回故鄉,但是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鄉思鄉愁讓詩人難以成眠。“不眠”一詞刻畫了一位遊子深沉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3、長城在詩人心中,早已不僅僅是客觀的物象和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民族苦難歷史和豐富民族遺產的象徵。所以,才會讓多情的詩人歌不成聲、賦不成篇,卻又揮之不去,成為一種情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