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作者:韓少功
我在聖·納塞爾市為時一個月的“家”,是一幢雅靜的別墅。兩層樓的六間房子四張床三個廁所全屬於我,怎么也用不過來。房子前面是藍海,旁邊是綠公園。很少看見人——除了偶爾隔著玻璃窗向我嘰里哇啦說些法語的公園遊客。
最初幾天的約會和採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恐怕連流亡的總統或國王也概莫能外。這個城市不屬於你,除了所有的服務都要你付錢外,這裡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奔赴它們既定的目的,與你沒有什麼關係。你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裡,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後要去向何方。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從巴黎帶來的華文報紙和英文書看完了,這成了最嚴重的事態,因為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乾什麼。你到了懸崖的邊緣,前面是寂靜的深谷,不,連深谷也不是。深谷還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頭破血流,使你感觸到實在,那不是深谷,那裡什麼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
你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讓人發瘋的。
我不想移民,好像是缺乏勇氣也缺乏興趣。C曾問我想不想留在法國,他的市長朋友可以辦成這件事,他的父親與法國總理也是好朋友。我說我在這裡能幹什麼?守倉庫或做家具?當文化盲流變著法子討飯?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國的麵包和雷諾牌汽車?
很想念家裡——似乎是有點沒出息。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我知道我對她們來說是多么重要,我是她們的快樂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燈霧裡,聽窗外的海濤和海鷗的鳴叫,想像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隔著萬里守候她們睡到天明。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因為那裡有他的親友,至少也有他的過去。時光總是把過去的日子沖洗得熠熠閃光,引人回望。
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各種異國的旅遊景區都不能像故鄉一樣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悲劇般幽深奇詭的城堡,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故鄉甚至是貧瘠而髒亂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陽中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使你熱淚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著銀色的光澤,一隻小羊還未歸家,或者一隻犁頭還插在地邊等待明天。這哪裡對呀?也許舒伯特在歌頌宮廷或愛情,但我相信所有雄渾的男聲獨唱都應該是獻給故鄉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國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愴,即便是賽馬曲與趕集調,那也是帶淚的笑。
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遊的去處,不是按照一定價格可以向任何顧客出售的往返車票和周末消遣節目。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中含悲。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中國的“悲”含有眷顧之義,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憐,這已把美學的真理揭示無餘。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旅遊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
我已來過法國三次,這個風雅富貴之邦,無論我這樣來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來付錢的觀賞者。我與這裡的主人碰杯、唱歌、說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卻在一次次偷偷歸去。我當然知道,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於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才真正懂得古人“遊子悲故鄉”的情懷——無論這個故鄉烙印在一處還是多處,在祖國還是在異邦。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遊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作者簡介
韓少功,男,漢族,筆名少功、艄公等,1953年1月生,湖南長沙人,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8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學歷,一級作家。現任第三屆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正廳級)、省文聯作協黨組成員兼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全委會委員,一屆、二屆海南省政協常委(兼)。
韓少功1968年國中畢業後,下放到湖南省汨羅縣的農村插隊。1974年調縣文化館工作,開始發表作品。執筆含有大量史料的傳記《任弼時》(與甘徵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師範學院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發表短篇小說《月蘭》(《人民文學》1979年4月)在文壇嶄露頭角。1982年畢業後在湖南省總工會的雜誌《主人翁》任編輯。1984年調作協湖南分會從事專業創作。1988年到海南後開始主編《海南紀實》雜誌。1990年任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1996年與同仁策劃文人雜誌《天涯》 ,任雜誌社社長。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月蘭》、《飛過藍天》、《誘惑》等,文藝理論《面對神秘空闊的世界》。199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作家出版社)引起各方爭論。對傳統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創作的一個基本主題,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飛過藍天》分獲1980、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1985年倡導“尋根文學”的主將,發表《文學的根》(《作家》1985年4期)提出“尋根”的口號,並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了這一主張。比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現了向民族歷史文化深層汲取力量的趨向,飽含深邃的哲學意蘊,在文壇產生很大影響。在以韓少功為代表的一批“尋根文學”倡導者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有“規範”和“不規範”之分,他們認為傳統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揚的是“不規範”的、存在於野史、傳說、邊地風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禪宗哲學中的文化精華,就如阿城在“三王”系列中所描述的;而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被體制化了的“規範”文化,則持拒斥、否定、批判的態度。相對於“三王”系列對傳統文化精華的痴迷,《爸爸爸》、《女女女》則以強烈的“尋根”意識,探尋文化規範對自由生命的制約,拷問“規範”狀態下人類生命和人類文明由起源向末日退化的形態,從中發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頑不化的國民劣根性,也完成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批判。韓少功的中篇小說《爸爸爸》以一種象徵、寓言的方式,通過描寫一個原始部落雞頭寨的歷史變遷,展示了一種封閉、凝滯、愚昧落後的民族文化形態。作品以白痴丙崽為主人公,通過對他的刻畫,勾勒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某種畸形病態的思維方式,表達了作家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與批判。丙崽是一個“未老先衰”卻又總也“長不大”的小老頭,,外形奇怪猥瑣,只會反覆說兩個詞:“爸爸爸”和“x媽媽”。但這樣一個缺少理性、語言不清、思維混亂的人物卻得到了雞頭寨全體村民的頂禮膜拜,被視為陰陽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爺”、“丙仙”。於是,缺少正常思維的丙崽正顯示了村人們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態精神症狀。在雞頭寨與雞尾寨發生爭戰之後,大多數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卻依然頑固地活了下來。這個永遠長不大的形象,象徵了頑固、醜惡、無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兩句讖語般的口頭禪,既包含了人類生命創造和延續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態,具有個體生命與傳統文化之間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時它又暗含著傳統文化中那種長期以來影響和制約人類文明進步的絕對“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亘久難變。 韓少功通過《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閉近乎原始狀態的文化惰性,明顯地表現了對傳統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態度。韓少功基本上屬於一個寫實的作家,但由於他對楚巫文化和《離騷》浪漫傳統的推崇,在他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審視民族劣根性的同時,以寓言、象徵等藝術手段,重新復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陸離、神秘瑰奇的神話意味,使文本塗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與思考。我們說過,“尋根小說”大都採取一種貌似傳統寫實的敘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卻是類似荒誕的“寓言體”,可能是個例外。
課文鑑賞
全文結構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寫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獨、寂寞、無助之感。
第二部分(5—9段):寫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
第一層(5、6段):寫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具體表現,是對家園之思的正面抒發。
第二層(7—9段):從哲理層面、美學角度對家園的文化概念作深層次思考。
脈絡梳理
優越的條件抵擋不住心靈的空虛(5—9)
想家人和親友(5)
故鄉使我親切和激動(6) 具體表現
歸去 故鄉的美中帶悲(7、8)
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9) 深層思考
語篇品讀
一、重點語段品讀
第一部分(1—4段):寫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獨、寂寞、無助之感。
第1段:介紹客居巴黎的住所。
[品味]“家”———引號的作用是特定稱謂。用“雅靜”修飾別墅,突出別墅的美好氛圍。第二句寫別墅之大,環境之優美。為下文寫“ 我心歸去”做有力反襯。第三句直接寫寂寞,為下文做鋪墊。
[體會]在法國的居住條件是非常優越的。
第2段:客居生活的無助。
[品味]“這裡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聲響的包圍中,每種聲音都為你而來,比如,早上廚房裡媽媽“#啦”煎雞蛋的聲音,是在為你準備早餐;晚上你房門鑰匙的轉動聲,是爸爸來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學校的鈴聲是在督促你學習;街上的汽笛聲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車安全……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聲音都為你而起。而在這裡,在法國,韓少功異常孤獨,因為他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語,一種巨大的孤獨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周圍的一切與你沒有關係,你無法交流,這種孤獨寂寞是可以讓人發瘋的。“法語法語法語,……無處逃遁”。
“那裡什麼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作者雖居住於風雅富貴之邦,但無所事事,內心極度落寞,如,電話不知打向哪裡,出門後不知去向何方,“一座法語的監獄”使你“無處逃遁”等等,內心的空虛使作者彷徨,迷惘。
[體會]首句“難耐的冷清”是本段中心,與上文美好環境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寂寞感是心歸故鄉的原因之一。該句說“流亡的總統或國王”也會有“難耐的冷清”,何況一個作家呢?兩個“不知道”是作者寂寞無助感的具體表現。最後兩句用形象的語言作結,把巨大的寂寞無助之感抒發得淋漓盡致。
第3段:客居生活的無聊。
[品味] “對吊燈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無聊至極的舉動,六次已經讓人倍感無聊了,何況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讓人發瘋了。
[體會]對吊燈作研究而且分不清是“ 第六次”還是“ 第六十次”,可見孤獨感之強烈。“發瘋”是思鄉之情強烈所致。
第4段:繼續蓄勢,為後面寫思鄉之情作反襯。
[品味]連續的反問,表明了作者歸去的理由:在精神,而不在物質。
[體會]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句。這種想法既與上文抒寫的寂寞孤獨感有關,又與本段內容有關。
第二部分(5—9段):寫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
第一層(5、6段):寫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具體表現,是對家園之思的正面抒發。
第5段寫思念親人。
[品味] “時光總是把過去的日子沖洗得熠熠閃光,引入回望”:過去的日子,具體來說是指在家鄉度過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對於客居異鄉的作者來說,往事的回憶變成了一種奢望,現實生活的種種虛空,使作者不由得回憶起那些美好的往事。也就是說,隨著時光流逝,人們會更思念過去。
[體會]親情令人割捨難忘。呼應第二段。
第6段通過異域與故鄉的比較,寫故鄉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品味]四個“沒有”欲揚先抑,寫故鄉不美。“但假若……”句創設具體情景,寫不美的故鄉值得思念。思念的內容越具體清晰,思鄉之情越深摯感人。在思鄉者的心中什麼都會與故鄉發生聯繫。作者運用排比交代家庭的貧窮落後,是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抑”得越低,後文就“揚”得越高。
[體會]故鄉一切都令人難以忘懷。
第二層(7—9段):從哲理層面、美學角度對家園的文化概念作深層次思考。
第7段揭示思鄉的根本原因:故鄉與生命水乳交融。
[品味]首句點明本段中心。三個“ 不是”從反面寫出故鄉是融入生命的一部分。第四至六句是關鍵句。聯繫第七句的美學闡釋可以理解:與自己的生命水乳交融的故鄉可以使自己付出甚至失去了很多,但因其與生命不可分割,反而無法替代,無法忘懷。“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旅遊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這個意義“指上文提到的”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中含悲。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中國的悲“含有眷顧之義,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憐,這已把美學的真理揭示無餘”。旅遊景區的美因為缺少了“悲”的含義,所以與故鄉的美相對,顯得蒼白無力,是一種“失血的矯飾”。
[體會]故鄉的一切都融入並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第8段:作者從理性的高度對比異鄉和故鄉,點明家園之思的深層原因。
[品味]“但那種失望不同於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那種失望”指對故鄉物質文明落後或天氣不好的失望,但是它是實實在在的,比“ 虛空”的那些東西都現實,所以故鄉能打動每一個遊子的心靈,使遊子的心怦然心動,雖悲但親切,能使遊子夢牽魂系。結尾句的含義是:浸透著愛的故鄉才會使自己有所收穫並唱出對故鄉的歌。
[體會]對故鄉的失望中含有愛,故不同於對異鄉失望。
第9段:深化主題,是思鄉之情的升華。
[品味]“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因為只有奮鬥、奉獻,才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才會作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才會有感情上的不可割捨的珍惜。同樣的道理,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的,勞動與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 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
[體會]故鄉是心靈的歸屬和寄託,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二、疑難問題探析
1、有人說本文語言富有哲理,你認為有哪些哲理?
如為什麼說故鄉不等於出生地,為什麼說“ 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因為只有奮鬥、奉獻,才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才會作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才會有感情上的不可割捨的珍惜。同樣的道理,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的,勞動與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
2、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色?
主旨表達了一定的道理,但全文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之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語言來表達。
語篇鑑賞
一、語篇整體賞析
《我心歸去》是中國當代作家韓少功訪問法國歸來後一組散文中的一篇,總題是《訪法散記》。文章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個小節,寫自己在法國聖·納塞爾訪問時的情形和感慨。作者描寫了一個人來到異國他鄉後典型的情形:“最初幾天的約會和採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恐怕連流亡的總統或國王也概莫能外。”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了自己熟悉的人群,離開了自己的文化,特別是離開自己的母語,一種巨大的孤獨感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你周圍的一切都與你沒有關係,你無法交流,這樣的日子真的“ 能讓人發瘋”。所以,當有人勸作者留在法國時,他一口回絕了。第二部分寫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在異國他鄉,與孤獨感相伴隨的是思鄉。文章很自然地用“ 很想念家裡”來過渡,故鄉有親人,有自己的歷史,有那一方“熱土”。作者說,即使異國的景區再美,故鄉再窮,但鄉思仍然會隨時產生,因為“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自己在這裡成長、奮鬥、耕耘,這裡有“ 你的血、淚,還有汗水”,為什麼說故鄉不等於出生地,為什麼說“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因為只有奮鬥、奉獻,才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才會作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才會有感情上的不可割捨的珍惜。同樣的道理,人不會對故鄉真正失望的,勞動與奉獻會使故鄉繁榮富強,也就是說對故鄉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 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生長出豐收,生長出你對故鄉的歌。
二、寫作特點賞析
1、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文章不長,但把人與故鄉的關係闡發得非常透徹,許多說法非常有新意,如故鄉不等於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單純的說理,而是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的,這也決定了它在語言上的特色,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如“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或者通過對一些特定場景的描寫來表達,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陽中聽到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使你熱淚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又如:“萍飄四方的遊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2、對比手法的運用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物質文明發達與落後對比、孤獨的“ 我”與快樂的家人的對比、旅遊景區美與家鄉美的對比等等,這些對比都在說明一個道理:他鄉雖然發達,但不是故鄉,我心欲歸去家鄉。
3、排比句式的運用
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悲劇般幽深奇詭的城堡,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使信息量增多,極力描寫家鄉的不美,但為後文寫家鄉的美蓄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