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城古城

歷史:

遂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徐水縣 歷史上最早的文明古鎮,古稱武遂、遂州,英雄城。為明代前徐水縣的兵防要地和政治中心。戰國時期,燕在遂城建一城池,稱武遂,為當時燕都外衛城池。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6),為遂城縣縣府所在地。北宋時為宋、遼界城。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在遂城立州治名遂州,明洪武初降州為縣。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遂城縣併入安肅縣。
遂城文化積澱沉厚,文物古蹟眾多。宋時,為邊陲城鎮。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宋將楊延昭鎮守的武遂城遺蹟猶存,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宋代古城遺址一處,位於遂城村,現殘存斷續城牆2386米,高1.5-10米,寬2-2.5米。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遂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為徐水縣歷史上最早的古城,《徐水縣新志》記載:“武王封召公爽於燕都易水,則徐水為古燕地,後遂建城,取名武遂。”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展示,在今遂城處就有“武遂”之名。《史記》卷三十四《燕昭公世家》:“十二年,趙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十二年即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由此可知,遂城乃燕都的一個外衛城池,漢為河間國武遂地,後魏於此置南營州,隋改遂城縣,唐屬易州,五代周克三關於此,系燕門關衝要。宋,該地為宋遼分界。宋為加強北方邊界,以軍治縣,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改遂城縣為威虜軍。景德元年(公元1904年),改威虜軍為廣信軍,領遂城縣。《宋史》載,公元999年冬,”契丹擾邊,延昭(即楊六郎)時在遂城,城小無備,契丹攻之甚急,長圍數日……延昭悉集城中丁壯登,賦器甲護守。會大寒,汲水灌城上,旦夕為冰,堅滑不可上,契丹遂潰去,獲其鎧仗甚眾。”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冰城之戰”。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遂城陷於金。天會七年(1129年)金在該城立州治名遂州。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改州為龍山郡。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又在該地復置遂州,明洪武初降州為縣,八年(公元1375年)二月,遂城縣併入安肅縣。
現存遂城古城牆建於宋代,原有四面城牆,堤防三道,南城牆長1037米,西城牆長1079米,北城牆長1044米,東城牆長1014米,全城周長4174米。在北城牆內東北角有小城一座,東西城牆各長112米,南北城牆各長165米,小城南城牆偏東有城門一座,門寬4米,傳說為孟良府。由於年代久遠,古城破壞嚴重,現存斷續城牆2386米,最高處可達10米,最寬處達25米。城外第一道護城堤全部破壞。現已無痕跡。二道堤周長5537米,現斷續殘存2027米,三道堤周長6381米,現殘存1146米。
傳說遂城自戰國以來,遭水淹三次,至今城內外溝坎處,陶片、瓷片、磚、瓦、灰土甚多,個別地方文化層厚達兩米以上。1936年有人挖地窖時,在地下8米處發現鍋台、炕、碗、盤等物,這些說明遂城水淹淤積層位之厚。近些年遂城出土文物較多。1985年5月,在南城牆下發現一漢墓群和兩個單體墓葬。在單體墓葬中分別出土北朝白瓷罐和隋朝盤口瓶各一件。
遂城古城遺址對於研究我縣歷史和古代戰爭。有較高的價值,也是徐水縣悠久歷史的見證。

現代發展:

遂城鎮工業基礎雄厚,形成制酒、鑄造、造紙、物探設備四大支柱產業。制酒企業現有18家,年產值7億元,產品形成三大系列300多個品牌,暢銷全國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北國酒鄉”,其中的張華酒、古遂醉、大龐村的雅帝酒等為當時龍頭;鑄造企業有14家,年產值1.2億元,年產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產品暢銷國內,行銷中東、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最大的鑄鋼法蘭生產基地,其中主要鑄造以遂城以西大次良為主;造紙業原有企業12家,年產值9000萬元,產品已穩固占領京、津等市場,後為了整治環境關掉一些小廠,至今現有一家龍頭企業位於大龐村的龍源紙業,現已發展成為河北省同行業中最大的紙業公司之一。

遂城鎮投資環境優越。規劃建設占地3000畝的遂城制酒、法蘭鑄造、造紙三個工業基地,放寬政策,築巢引鳳。目前已吸引51家企業入駐。遂城鎮在振興工業的同時,不忘農業發展。借被河北省確定為“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鎮”契機,下大力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建成養殖、設施蔬菜、商品糧三大主產區,建成了位於大龐村的古鎮良種豬繁育、大棚油桃、奶牛養殖、設施蔬菜、龍源苗木5個示範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