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民

逸民

逸民在,漢語辭彙。 拼音:yì mín 釋義:recluse;hermit] 古代稱節行超逸、避世隱居的人。也指亡國後的遺老遺少

基本信息

詞目

逸民

拼音

yì mín

引證解釋

指遁世隱居的人。

《論語·微子》:“逸民: 伯夷 、 叔齊 、 虞仲 、 夷逸 、 朱張 、 柳下惠 、 少連 。” 何晏 集解:“逸民者,節行超逸也。”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漢書·律曆志序》:“ 周 衰官失, 孔子 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矣。’”顏師古 註:“逸民,謂有德而隱處者。”

晉 陸機 《招隱》詩:“尋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唐權德輿《惠上人房宴別》: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究竟相依何處好,匡山古社足煙霞。

清 孫枝蔚 《寄題范眉生幽草軒》詩:“庭戶如空谷,交遊半逸民。”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藝家,並沒有古之逸民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