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猿人誕生地
去年秋天裡的一天,我和幾位友人慕名遊覽了馳名中外的中國藍田猿人誕生地——公王嶺,與人類始祖藍田猿人進行了一次零距離親密接觸。當我們一行人驅車行至公王嶺,已是夕陽西下,暮色蒼茫下的藍田猿人文管所籠罩在淡淡的暮靄之中。藍田猿人文管所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建築群落以及步步升高的展覽館掩映在綠色的樹叢之中,更顯得錯落有致,古樸莊重。
文管所概述
走進文管所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黑底金字藍田猿人遺址的方形石碑,它時刻提醒著到此造訪的每一位遊客,這裡就是人類始祖的棲息地,是我們人類演化歷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原點。在文管所一名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位於院落東側的會客廳,工作人員一邊給我們倒茶水一邊介紹說:“公王嶺原本只是秦嶺北麓藍田縣境內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只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藍田猿人在此被發現與出土,才使這塊彈丸之地從此揚名世界,備受世人矚目。”接下來,工作人員又詳細向我們介紹了藍田猿人是如何被發現和命名的歷史經過。據史料記載,196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藍田縣西部曳湖鎮陳家窩村,發現了一具完整的下頜骨化石,經科學家研究屬舊石器時代的一老年女性化石,這一發現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1964年5月,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所為主體的綜合考察隊,在賈蘭坡教授的率領下,在距藍田縣城東20公里的九間房鄉公王嶺村進行了系統地發掘,在一塊重約500公斤的紅土與鈣質結核的混合堆積中,一具人頭蓋骨被剝離出來。之後,科學家根據這具頭蓋骨的解剖特點以及同時出土石器的特徵、地理概況,認為這具古人類頭蓋骨與北京人、瓜哇人相比,比較原始。隨後,科學家把公王嶺出土的這具老年女性頭蓋骨化石和陳家窩出土的女性下頜骨化石,放在一起復原,按國際慣例命名為“直立人藍田亞種”,簡稱“藍田猿人”或“藍田人”。據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後來圍繞藍田猿人距今的時代曾出現了多家之說與爭論,直到1983年,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西安黃土及第四紀地質研究室、西安地質學院等科研考古人員在公王嶺藍田猿人頭蓋骨出土處,採集了200多塊古地磁樣品,分別在國外三個實驗室作對比測定。又將部分樣品送瑞士蘇黎士高工地球研究所作了磁性檢驗,測定結果為: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為110萬至115萬年,陳家窩下頜骨為65萬年。這一結論普遍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公認。
了解了藍田猿人的相關歷史背景之後,我走出會客廳,拾階而上,來到展廳。在展廳里,我們看到了100多萬年前的“公王嶺動物群”,其中包括劍齒象、大熊貓、巨劍虎、犀牛、麗牛、偉猴、蘇門羚等數十種動物化石以及眾多藍田猿人曾經使用過的石器,還看到了藍田猿人的複製品(真正的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現被保存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目睹著眼前這些珍貴的舊石器時代的化石,我駐足良久,心頭禁不住涌動出一種久違的激動,我離它們是如此之近,但彼此相隔得卻又是那么久遠,我在肅穆之中靜靜地體味著生命的漂流,更為我們人類有著如此頑強的生命力而驚嘆不己。
回味無窮
出了展廳,我沿著文管所後坡一條蜿蜒幽徑,登上了公王嶺的最高點。這裡四周垂柳依依,翠柏烘托著寂靜的六角紀念亭,仰望著眼前藍田猿人頭蓋骨出土處高約數10米的斜面土坡,我仿佛回到了那久遠蠻荒的史前文化環境中,仿佛回到了人類始祖藍田猿人的身邊,與他們一起打獵、勞動、燒烤野味、攀援巢居......一種遠古文化與一種現代文明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在我的心靈深處會聚到一起。離開公王嶺的時候,附近的農舍已亮起了燈盞,而此刻的我不時聽到有一種聲音,一種來自遠古的熟悉聲音將我親切召喚,我更感到有一種力量,一種穿越時空的無形力量將我深深震撼。我心裡清楚我的靈魂其實早已與公王嶺這塊土地連在了一起,一刻都未曾分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