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礁生物

造礁生物

造礁生物是指凡是提供碳酸鹽物質用於構築建造物的生物,以及沒有鈣質分泌物不能保留為化石,但對形成建造物有促進作用的生物。在造礁生物中,最重要的是能分泌出一定硬骨架的生物(建架生物)。

基本概念

凡提供碳酸鹽物質用於構築建造物的生物,以及沒有鈣質分泌物不能保留為化石,但對形成建造物有促進作用的生物,都可認為是造礁生物。在造礁生物中,最重要的是能分泌出一定硬骨架的生物(建架生物),包括:

1、群體生物-各種珊瑚、層孔蟲、樹枝狀苔蘚蟲、鈣質海綿群體古杯海綿、樹枝狀海藻(灌叢藻、管殼 石等類型);

2、具有疊生能力和建造塊狀“抗浪 ” 骨架體能力的硬骨架單體生物—厚殼蛤、蛇螺、固定的有孔蟲(雲狀類型)及生活在鈣質管中的蠕蟲 。

造礁生物生長形態與生長環境的關係

造礁生物生長形態與其生長環境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其外形和礁生長處的波浪、水流作用能量之間的消長關係,可以作為現今判斷古代礁沉積相的重要依據。

造礁生物生長形狀及其最常出現的環境類型簡表如下:

生長形狀 波浪能量 沉積作用
纖細的,分枝的
薄的,脆弱的,平板狀的
球狀的,球基圓柱狀的 中等
強壯的,樹枝狀的 中等—高 中等
半球狀的,彎曲的,不規則的,塊狀的 中等—高
結殼狀的 強烈
薄板狀的 中等

各個地質時期造礁生物的分布

中國各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礁十分發育,分布範圍較廣,目前所發現的生物礁遍及西北、西南及華北地區,在南海北部大陸架的中新統和華北的始新統中也有礁體分布 。

1、前寒武紀

藍細菌為主要造礁生物,主要形成疊層石沉積建造。

2、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以古杯類為造礁生物,奧陶紀早期以海綿和苔蘚蟲為主要造礁物,在晚期苔蘚蟲占優勢,同時伴生珊瑚、棘皮類和藍細菌。

3、晚古生代

泥盆紀生物礁以層孔蟲和珊瑚占優勢,並出現棘皮類和藍細菌。

4、中生代

以造骨架的六射珊瑚(Scleractinians)為主,白堊紀普遍以厚殼蛤類占優勢。

5、古近紀至今

白堊紀溫暖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生物礁的生長,在經歷了白堊紀到古近紀的生物滅絕後,生物礁的發展進入了相對寒冷的古近紀—新近紀。從此以後,珊瑚和鈣藻成為生物礁建造的主要生物。

具體羅列如下:

震旦紀-藍綠藻

寒武-奧陶紀——綠藻、藍綠藻及古杯動物、苔蘚蟲

志留紀-層孔 蟲、四射珊瑚

泥盆紀-四射珊瑚、管狀珊瑚、層孔蟲、古苔蘚蟲

石炭紀-四射珊瑚、板狀珊瑚

二疊紀-苔蘚蟲、水螅、海綿、珊瑚

三疊紀-六射珊瑚、鈣藻、海綿、樹枝狀珊瑚

侏羅紀-六射珊瑚及藻類

白堊紀-鈣藻、珊瑚、苔蘚蟲、厚殼蛤、有孔蟲。

老第三紀-珊瑚及藻

新第三紀-藻、珊瑚、唇口目、苔蘚蟲 。

1.

震旦紀-藍綠藻

2.

寒武-奧陶紀——綠藻、藍綠藻及古杯動物、苔蘚蟲

3.

志留紀-層孔 蟲、四射珊瑚

4.

泥盆紀-四射珊瑚、管狀珊瑚、層孔蟲、古苔蘚蟲

5.

石炭紀-四射珊瑚、板狀珊瑚

6.

二疊紀-苔蘚蟲、水螅、海綿、珊瑚

7.

三疊紀-六射珊瑚、鈣藻、海綿、樹枝狀珊瑚

8.

侏羅紀-六射珊瑚及藻類

9.

白堊紀-鈣藻、珊瑚、苔蘚蟲、厚殼蛤、有孔蟲。

10.

老第三紀-珊瑚及藻

11.

新第三紀-藻、珊瑚、唇口目、苔蘚蟲 。

最古老的造礁生物-海藻

海藻是海產藻類(Algae)的統稱,通常固著于海底或某種固體結構上,是基礎細胞所構成的單株或一長串的簡單植物。大量出現時分不出莖或葉的水生植物。最常見的大型海藻是海草,如︰綠藻、紅藻和褐藻。其根狀固著器只有固著功能,而不能吸收營養。海藻在淺水中常密生成片。在水深50公尺以內的岸邊形成明顯區帶。生長於高潮線上的海藻常暴露在空氣中;低潮線下的海藻則不能長期暴露於空氣,故不能於近海岸處生長,如墨角藻屬(Fucus)、巨藻屬(Macrocystis)、海囊藻屬(Nereocystis)和海帶屬(Laminaria)等類群,並只能在18℃(64℉)以下繁殖,僅分布於冷水水域。

藻類雖無花、果、種子等構造來繁衍後代,卻有各式各樣的生殖方式來適應環境。在無性生殖方面,有些細胞可以直接一分為二,如水綿,可以斷成數段,每段再各自成長為獨立個體;有的藻體可以產生許多有鞭毛的孢子,可自由遊動,每一孢子成熟後各自長成為一新的個體;在環境不良時,有些藻類可產生厚壁的休眠孢子,等環境適宜時,再萌芽生長成新的個體。在有性生殖方面,有些藻類可產生雌、雄配子,經由交配後才長成新的個體。

在海藻的一生中,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常有規則地交替進行,形成複雜的生活史。如我們常吃的紫菜、海帶,其生活史具有孢子體及配子體不同生長形態,其孢子體行無性生殖產生孢子,配子體則產生雌、雄配子,行有性生殖,這種不同生活形態交替進行的生活史稱為“世代交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