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礁(True reefs):主體造礁生物原地生長,形成粘結的、穩定的格架。大多數奧陶紀珊瑚礁和層孔蟲礁屬於這種類型。
礁丘(Reef mounds):為格架礁和灰泥丘的過渡類型,它由大量穩定性較差的格架生物建造,多數明顯與易碎的、獨棲枝狀的、及結殼的生物相關,細粒基質支撐結構是其重要的成分組成。大多數奧陶紀苔蘚蟲礁、海綿礁屬於這種類型。
灰泥丘(Carbonate mud mounds):通常由含相對較少格架生物的微晶組成,常發育層狀晶洞構造。多形成於水體較深(50—100m)的環境中。主要發現於中-晚奧陶世的地層中。
微生物礁(Microbial reefs):理論上它們應能與灰泥丘有區別,但實際上如果這種細粒礁碳酸鹽岩發生成岩變化或弱變質岩中時就很難區分建設它們的單個微生物,或它們特定的微生物結構。兩種主要的微生物岩類型為疊層石(具薄層和分指狀結構)和凝塊石(具凝塊,微晶結構,可表示了以鈣質球形為主的微生物的不連續生長)。這兩種類型都可形成微生物礁,即疊層石礁和凝塊石礁。疊層石礁見於整個奧陶紀。Kennard和James(1986)認為凝塊石在晚寒武世達到頂峰,然後從早奧陶世到中奧陶世早期持續減少,到晚奧陶世消失。Rowland和Shapiro指出,凝塊石在早奧陶世比早寒武世更普遍。
生物層(Biostromes):是水平延伸的礁構造,它顯示了原地生長的格架建造的生長,但沒有明顯的沉積地勢起伏。
礁複合體(Reef complex),礁丘復合體(Reef mound complex),灰泥丘複合體(Mud mound complex):是指橫向或縱向延伸規模較大的生物礁構造,形成較大的地形起伏,且具有獨特地形和相的分帶特徵,包括礁緣、礁後和礁前、礁頂、礁坪等相帶。
相關詞條
-
奧陶紀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符號O),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488個地...
名稱來源 地質特徵 生物特徵 典型生物 滅絕事件 -
奧陶紀地質公園
重慶奧陶紀地質公園,位於萬盛區石林鎮的重慶滸(古稱崇慶滸)自然風景區,東起石林鎮百花村的尖山子腳下南天變電站,西至朱行村的岩口石壁長城,南至南峰山的天轎...
基本簡介 奧陶紀 地理地貌 自然景區 -
中國生物礁與油氣
內容介紹生物礁是碳酸鹽沉積中的一種類型,它以生物的密集堆積為特徵,也是一種含油氣沉積類型。 包括震旦紀藻礁,元古代藻疊層石礁,陝南、湘西寒武紀礁,浙西、...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
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奧陶紀大滅絕,時間:為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一次的物種滅絕事件,這場滅絕事件的原因是伽馬...
事件 關於奧陶紀 滅絕的原因 滅絕事件具體過程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區奧陶系礁灘體儲層地質特徵
礁灘體沉積岩石學特徵 礁灘體沉積相類型與特徵 礁灘儲集體儲層特徵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生物大滅絕
生物大滅絕(Biological extinction)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
第一次 第二次 第四次 盤點5次生物大滅絕 最新相關研究 -
珊瑚礁
形成其形成是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對生成礁的鈣物質長期積累沉積的結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質遺骸和石灰質藻類堆積而成的一種礁石。世界上珊瑚礁多見於...,一般占20~50%。藻類還可粘結礁骨架和生物屑,並有富鎂作用,形成高鎂...
概述 形成過程 研究簡史 形成環境 生物多樣化 -
海底珊瑚礁
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以前的各時代,造礁生物種類很多;中三疊世以後,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為主,故統稱為生物礁。地質時期的礁是與其同時代沉積層相比,垂向幅度較大的含有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