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生物礁

泥盆紀是地質歷史中最重要的成礁期之一,我國該時期的生物礁發育數量已達到100多個地點以上(金善孀等,1995,1996;田洪均,1996,齊文同,2002,劉春燕等,2007),這些生物礁在數量、分布、規模、結構及生物造礁作用等方面都達到了顯生宙的頂峰。該時期在造礁生物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珊瑚和層孔蟲,泥盆紀生物礁從早泥盆世晚期的埃姆斯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晚泥盆世早期的弗拉斯期,由於弗拉斯期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影響,淺海造礁的復體珊瑚和層孔蟲幾乎全部絕滅,到了法門期後生動物骨架礁停止發育,中泥盆世是生物礁發育的頂峰時期(齊文同,2002,鞏恩普,1993)。

簡介

泥盆紀是地質歷史中最重要的成礁期之一,我國該時期的生物礁發育數量已達到100多個地點以上(金善孀等,1995,1996;田洪均,1996,齊文同,2002,劉春燕等,2007),這些生物礁在數量、分布、規模、結構及生物造礁作用等方面都達到了顯生宙的頂峰。該時期在造礁生物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珊瑚和層孔蟲,泥盆紀生物礁從早泥盆世晚期的埃姆斯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晚泥盆世早期的弗拉斯期,由於弗拉斯期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影響,淺海造礁的復體珊瑚和層孔蟲幾乎全部絕滅,到了法門期後生動物骨架礁停止發育,中泥盆世是生物礁發育的頂峰時期(齊文同,2002,鞏恩普,1993)。

分布

滇、黔、桂、湘各省泥盆紀地層分布廣泛,發育也最完整。中泥盆世是海侵極盛時期,也是造礁生物發育的極盛時期。生物礁的分布發育規律與沉積相展布密切相關(曾鼎乾,1988)。西南地區的早泥盆世以碎屑岩沉積為主,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早期隨著海侵規模的擴大,出現了大量碳酸鹽岩的沉積。在此期間,同沉積的斷層十分活躍,導致了一系列近岸淺水台地、孤立的碳酸鹽岩台地和深水盆地的分異。在台地內部和台地邊緣底棲生物大量繁盛,碳酸鹽岩沉積極為發育,並形成了規模不等、數量眾多的生物礁(洪天求等,2000)。晚泥盆世晚期,西南地區發生海退,相應地出現了碎屑岩、淺水石灰岩和白雲岩沉積。與局部台地上升有關的海平面下降是導致該區生物礁滅亡的主要原因。這種環境可能與弗拉斯期末一法門期初全球性的相對海平面的升降密切相關,在此期間,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西部同時期的生物礁也趨於滅亡(洪天求等,2000)。華南、西南地區中、晚泥盆世的生物礁由於出露較好,類型多樣,保存完整,一直是國內外地質學家關注的熱點之一。

廣西地區泥盆紀生物礁

廣西泥盆紀生物礁分布普遍,從早泥盆世埃姆斯期至晚泥盆世均有發育(謝孚考和蘭海安,1985;李玉寬,1986,周懷玲,1996)。廣西泥盆紀生物礁按礁體形態劃分,有層狀礁、點礁、丘狀疊置礁及丘狀礁,按礁的生物組成劃分,有珊瑚礁、層孔蟲礁、珊瑚-層孔蟲礁、剃毛類礁、隱藻類-層孔蟲礁、葵盤石藻礁和腎形藻灰泥丘等,按礁所處古地理位置劃分,根據台地與台凹、台溝、海槽的相鄰關係,有台凹台地邊緣礁、台溝-台地邊緣礁和海槽-台地邊緣礁。周懷玲(1996)總結廣西泥盆紀生物礁基本發育規律為早埃姆斯期的第一個造礁期以珊瑚礁為主,造礁生物以珊瑚為主,層孔蟲為輔,形成生長期短、多次交替出現的層狀礁,或呈孤立分布的礁灘組合,晚埃姆斯期至艾菲爾期多為珊瑚-層孔蟲礁而吉維特期至早弗拉斯期的造礁生物以層孔蟲為主。

貴州泥盆紀生物礁

貴州泥盆紀生物礁主要發育在中泥盆統獨山組中,主要造礁生物為層孔丘和珊瑚,見於獨山布寨、長順漫灘和紫雲貓營等地(劉沛,1989,毛應江和吳道遠,1995,柳祖漢等,2003,劉新華等,2004)。現以貴州獨山縣布寨礁為代表,介紹如下:

市寨礁位於貴州省獨山縣下司鎮西南12 km處,接近廣西邊界。生物礁發育的層位為中泥盆統獨山組雞泡段和雞窩寨段(柳祖漢等,2003)。生物礁露頭起於打然,經堯益、地壩,止於龍巖附近,長約3 km,寬500~600 m,礁灰岩厚度為604 m,呈南北延伸的長條狀,發育在中泥盆世的威寧獨山台地邊緣。造礁生物有層孔蟲、珊瑚、刺毛類和藻類,其中層孔蟲中的Stachyotes、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中的zamnopora為礁中的造架生物,其他絕大部分層孔蟲、刺毛類和床板珊瑚是包覆粘結生物。布寨生物礁是從早泥盆世晚期以淺海砂泥質沉積為基底發育起來的,一共有兩個成礁期。第一期生長於中泥盆世獨山期的早期,即雞泡段沉積之時,至雞泡段沉積終了,由於陸源碎屑的大量輸人,造礁生物失去抗禦能力,礁亦停止生長。及至雞窩寨段沉積時,造礁生物的生活條件再次恢復,於是在新的基礎上形成了第二個造礁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