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造命
拼音
zào mìng
引證解釋
1、謂掌握命運。
漢 劉向 《說苑·奉使》:“秦楚轂兵,秦王使人使楚,楚王使人戲之曰:‘子來亦卜之乎?’對曰:‘然!’‘卜之謂何?’對曰:‘吉。’ 楚人曰:‘噫!甚矣!子之國無良龜也。王方殺子以釁鐘,其吉如何?’使者曰:‘秦楚轂兵,吾王使我先窺。我死而不還,則吾王知警戒,整齊兵以備 楚 ,是吾所謂吉也。且死者而無知也,又何釁於鍾,死者而有知也,吾豈錯秦相楚哉?我將使 楚 之鐘鼓無聲,鐘鼓無聲,則將無以整齊其士卒而理君軍。夫殺人之使,絕人之謀,非古之通議也。子大夫試孰計之。’使者以報楚王,楚王赦之。此之謂造命。”
《新唐書·李泌傳》:“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當言命。言命,則不復賞善罰惡矣。”
明 呂坤 《答孫冢宰立亭論格物第二書》:“今夫射者,省括審度,佽決拾,視彀率……矢之中不中造命於此時矣。”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邱侍郎獻諛》:“邱竟以外蕃再斥。蓋兩番貢諛,皆不得厚償,世謂君相造命,亦未必然。”
2、指命運之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貧者貧,富者富,造命奚為?” 王季思 等註:“造命意指造物主。”
3、張盛舒造命論:“接受命運,不接受宿命”。
觀點
很多人寧可相信宿命,因為造命過程不止痛苦,而且付出與所得之間很難平衡。很多人不是一開始就相信宿命,而是遭逢極大的挫折後,轉而用三世因果(前世之因,今世之果;今世之因,後世之果)來尋求內心的解脫。很多人算命,就是因為不想聽一堆大道理,只想聽他想聽的,而宿命就是一帖最方便有效的鎮定劑。
所以宿命並非完全不好,關鍵就在於:內心是否真正解脫了?還是只不過為自己的逃避找一個藉口?我看過太多人,嘴裡說視富貴如浮雲,心裡卻是嫉妒不已,只是沒有勇氣去爭取罷了。就如唐朝大文豪韓愈在〈原毀〉一文中說,人性的問題就是怠惰與忌妒,“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懶惰的人不想學,又嫉妒別人學了比自己強,所以一方面消極的逃避,一方面又出現詆毀他人的行為。
相對的,每當多一個人相信宿命,就會讓人與人的競爭里,少一個對手。於是,不相信宿命,願意努力造命的人,就更有機會脫穎而出。而且我強調的造命,不只是生命的積極進取而已,還包括要能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平,也就是真正的造命觀:“接受命運,而不接受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