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在2011年出版的作品。作者以其獨立而理性的風格備受政界、學界和大眾讀者的讚賞。本書可視為是其以平易曉暢的話語講述深奧複雜的政治問題的代表作品。

基本信息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封面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封面

《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在2011年出版的作品,內容圍繞中國為核心,論述國際局勢、國際責任、國際定位、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等方面的話題,包含真知灼見。作者以其獨立而理性的風格備受政界、學界和大眾讀者的讚賞。本書可視為是其以平易曉暢的話語講述深奧複雜的政治問題的代表作品。

內容概述

冷戰結束之後,世界秩序一直處於重塑中。在這個過程中,崛起中的中國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中國的崛起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經濟的全球化、國際安全和外交等。其中,中美關係、中國的亞洲地緣政治和中國自身的內部發展最為關鍵。
本書是過去十餘年作者在國際秩序變遷和中國國際關係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以全球化的研究視角對中國所處的國際政治格局和自身現狀進行了宏大的描述和細緻的分析,並對中國的國際責任、國際戰略、內部建設和國際定位進行了理性而深刻的闡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明晰獨到的見解。

作者簡介

鄭永年(1962-)男,漢族,浙江省餘姚縣人。中國政治、國際關係與社會問題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共同主編,羅特里奇出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歷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助教、講師,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克阿瑟基金會(1995—1997)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興趣和研究領域為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國際和地區安全;中國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家制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係。

出版信息

作者:鄭永年
出版者:東方出版社
定價: 38.00元
ISBN: 978-7-5060-4304-5
出版時間: 2011-11
尺寸: 16開

目錄

出版說明
一、“9•11”事件和21世紀國際關係
1.20世紀:美國民主帝國的建立與擴張
2.“9•11”恐怖事件和文明的衝突
3.美國:帝國的迷失
4.帝國的重造還是衰落
5.有形的民主帝國和無形的“恐怖帝國”
二、全球化下的西方與非西方
1.聯合國改革是西方與非西方較量的主戰場
2.聯合國議程次序安排,是雙方較量的焦點
3.全球化下的西方與非西方較量的新特點
三、世界體系、中美關係和中國的戰略考量
1世界體系和美國新戰略
2中國應對策略中的幾個問題
四、世界權力新格局中的中美關係
1.世界權力新格局下的中美關係
2.中美兩國的相互“誤解”
3.中國要確立自身的“接觸美國”政策
五、中國的崛起與亞洲地緣政治新格局
1.亞洲地緣政治中的新因素
2.亞洲地緣政治中的經濟因素
3.亞洲地緣政治中的安全因素
4.中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新格局
5.開放條件下的亞洲地緣政治
六、中美關係與東亞區域秩序的困境
1.東亞會出現次區域冷戰嗎
2.中國的崛起與亞洲區域的安全困境問題
3.中美要確保避免冷戰和尋求合作
七、中國地緣政治新格局及其應對
1.南海問題與中國海洋地緣政治面臨的挑戰
2.中國傳統國際定位已經不符合時代的需要
3.要根據地緣政治的新局面來重新定位自己的國際關係
4.理性處理和美國的關係
5.中國地緣政治的重心在亞洲
6.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要重商業利益
7.結論
八、長戰略與台灣問題:美日聯盟、歐盟和兩岸關係
1.短期目標:危機處理
2.現狀管理(反“台獨”)
3.追求統一
4.中國可能的應對策略
九、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衝突、合作與和平發展
1.衝突的浮現
2.從合作到衝突
3.衝突和合作共存
4.深化崛起和化解衝突
十、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及中國的選擇
1.不能簡單地在美國和歐洲之間作單一的選擇
2.不要高估中國在經濟危機中的機會
3.中國必須在重建國際金融秩序中有所作為
4.金融危機的真正原因是全球為伊拉克戰爭埋單
5.讓人民幣成為和美元一樣的世界基礎貨幣
6.結論
十一、國際經濟形勢、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國際合作
1.已開發國家的政策重點仍是應付危機
2.西方的經濟結構失衡
3.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及其調整的政策選擇
十二、組織中國的國家間關係:從“天下”到國際秩序
1.語言:傳統中國與現代西方
2.權力與霸權
3.“天下”及其實踐
4.中國的現代國際秩序
5.新的國際秩序機制與聯合國框架
6.主權
7.全球化
8.多邊地區主義
9.結論
十三、國際政治中的軟力量以及對中國軟力量的觀察
1.中國國際政治學界對軟力量的討論
2.對約瑟夫•奈軟力量學說的批評
3.軟硬力量的動態分析
4.對中國軟力量的一些觀察
5.結語
十四、如何實現大國大外交
1.大國大外交的格局並沒有出現
2.建設大國大外交格局的內部條件
3.建設大國大外交的其他條件
十五、中國:文化崛起
1.文化崛起的意義
2.要追求怎樣的內部文化崛起
3.要追求怎樣的外部文化崛起
十六、全球化和國家認同建設
1.國家認同是與現代化聯繫在一起的
2.民族國家、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3.全球化與民族國家認同
十七、中國不要盲目追求大國責任和領導權
1.光要求中國“開支票”是不公平的
2.盲目承擔領導權對自己不利,對整個世界也不利
3.繼續堅持韜光養晦戰略,同時要更有所作為
4.在開放的環境下,形成相互制衡
5.中國如果不在亞洲崛起就談不上國際的崛起
6.中國的真正崛起,必須在知識上扮演一個有力的角色
7.如果不建立制度保障,消費型社會就永遠建立不起來
十八、勿讓G8、G2沖昏頭,中國崛起出路在亞洲
1.G8的現狀以及未來
2.國際責任與國際承諾
3.亞洲崛起與“中國威脅論”
4.地緣政治及周邊外交

精彩語錄

國內秩序是國際秩序的基礎,這是永恆不變的規律。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只不過是其內部動力的外在反映,內部經濟和政治力量的有效組織會產生巨大的外部影響力。
世界上85%的熱點問題都在中國周邊。所以,中國應該關注於自己身邊的問題。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亞洲的地緣政治。
要確立一種國際價值,內部的文化崛起是關鍵。外部文化的崛起只是內部文化崛起的外延而已。內部的核心價值必然要影響到外部世界。
一個國家真正要崛起,就看哪一天中國對世界知識體系的貢獻,是否在知識上扮演一個有力的角色。
中國外在的挑戰首先並不是美國,而是現代資本主義和民主政體合二為一的世界體系。
中國應當承擔自己的責任。但這份責任要和自己的能力相適應。要給中國的外交定位,就必須首先定位自己的國家利益。沒有正確的國家利益觀念,就沒有正確的外交。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它的地緣政治,國家利益是由地緣政治來決定的。
中國要有大外交也必須培養自身的國際責任觀。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儘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是很低,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望越來越高。的確,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不僅要在國際舞台上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且也要對整個世界體系負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