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心理

逃避心理

逃避心理,即是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與社會及他人發生矛盾及衝突時,不能自覺地解決矛盾、衝突,而輕易躲避矛盾、衝突的心理現象。 逃避是趨利避害 的表現,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籍,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 【出處】 漢·霍諝《奏記大將軍梁商》:“至於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

介紹

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教育問題日益被重視起來。獨生子女有以下共同特點:身體健康,多數優越於非獨生子女;性格、行為習慣基本是良好的;智力發展正常,多數獨生子女的智力水平高於非獨生子女。但是也要看到,在其成長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良心理及行為因素影響著他們成長的方向和速度,如:獨立生活能力差,膽小,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勞動觀念差等,其中,逃避心理尤其值得注意。

表現

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人性的本能,這種本能是生物與生俱來的,也是生物不斷向高級進化的保證。生物存在的兩種充分的條件是:一、活著(求生);二、避免死亡(畏死)。趨利使生物習得更強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個體的生命得到延續,進而保證了物種的延續,其中的優勝者在大自然的優勝劣汰中生存下來,並促使物種不斷向高級進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恐懼死亡,維持個體的存在是生物最大的潛在驅動力,是生物最堅實的需求。人,做為一類物種也不例外,無論恐懼害怕的範圍有多寬廣,恐懼的最終對象 都是死亡,而人的恐懼這一心理情緒僅僅是建立在死亡上是可以肯定的。趨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行為,並體現人的每一個行為細節里。

趨利避害 大概是所有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趨利避害本身並沒有問題,我們想脫離痛苦、尋求解脫,這就是趨利避害的一種表現。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籍,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

遇到矛盾衝突,不能很好的思考解決方式而採取逃避的態度。青年時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時期,缺乏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面對問題與困難,往往採取逃避心理,是青年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