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十六還蘇州

《送魏十六還蘇州》是唐代詩人皇甫冉的詩作。詩中一、二句實寫,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三、四句虛寫,寫詩人想像別後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雲而不見友人;以虛寫實、虛實結合,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的感情。全詩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沉重與感傷,也表達了構想別後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

作品原文

送魏十六還蘇州

秋夜沉沉 此送君,陰蟲 切切 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 道,回首姑蘇 是白雲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蘇州:隋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大業初復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蘇州。

2、沉沉:形容夜色濃重。

3、陰蟲:秋季鳴蟲,指蟋蟀。

4、切切:形容蟲的鳴聲淒切。

5、毗(pí)陵: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常州為毗陵郡。

6、姑蘇:蘇州的別稱。

7、白云:意為友人去後只剩下一片空虛感覺。

白話譯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歸去,蟋蟀鳴聲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將乘船回毗陵,到那時,回首姑蘇,所見將唯有一片白雲。

創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從蘇州到常州來拜訪他,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送他,此詩即寫於當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送別短章,寫得明白曉暢而又感情深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沉重與傷感,也表達了構想別後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這兩句寫詩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聽著蟋蟀(即“陰蟲”。南朝宋顏延年《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切切的鳴叫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與友人分別,心情異常沉重。

在寫法上,這兩句真切地寫出了送別時那種黯然神傷的環境,通過環境的烘染,把即將離別的愁緒表達得婉轉有致。“秋夜”,點出送別的時間。秋天氣氛肅殺,特別是在秋天的晚上,本來就容易勾起對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時,自己卻要送好友離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別時的悽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從視覺著筆,寫在船上看見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無邊無際,什麼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寫出了作者的心情相當沉重,可謂一箭雙鵰。同時,作者又從聽覺著筆,寫兩岸草叢中蟋蟀的鳴叫,“切切”的叫聲似在相互傾訴,又似在低低飲泣,這悲傷的秋聲,使即將離別的人不忍卒聞。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選取了最能代表秋夜傷懷的景物,交叉描寫,雖沒有明說送別的愁苦,然而經過環境的渲染,這種愁苦具體形象,伸手可觸,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這兩句作者以想像中的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作者想:今夜,雖然有離別的愁苦,但畢竟還沒有分手,還可以在一起傾心敘談。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到明天,當我再在這隻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蘇州時,那就見不到你了,唯見到滿天的白雲。到那時,悽然孤獨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濃。

這兩句看似在寫明日的白天,其實仍是在寫今晚的秋夜,通過這樣別出心裁的安排,更為深刻地表達出秋夜送別的難分難捨。

全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詩中的“實”是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虛”是詩人想像別後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雲而不見友人;詩人藉助想像,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的感情(留戀、孤寂和感傷)。

全詩結構巧妙,語雖平淡而意味深長。疊字的運用使詩讀來琅琅上口,富於聲情美。

名家評論

《唐詩訓解》:意在言外。

《唐詩箋要》:“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更深至。讀此等詩,要看其筆情兼到處;情不深者無筆,非妙筆不足以傳情,惟懋政兼之。

近·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言歸至毗陵,回首話別之地,不見吳門煙樹,惟見天末白雲一片,寫友之離情無際。此詩情韻均佳,可見送友詩,貴有情意也。

作者簡介

皇甫冉(717—770)唐代詩人。字茂政。潤州(今江蘇鎮江)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十歲便能作文寫詩,張九齡呼為小友。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考中進士第一(狀元)。歷官無錫尉、左金吾兵曹等職。大曆(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為避戰亂寓居義興(今江蘇宜興),據說他所住村莊後來被稱為皇甫舍(今屬芳莊鎮)。皇甫冉才華橫溢,佳作頗多,留給後人的有《皇甫冉詩集》3卷、《全唐詩》收其詩2卷,補遺7首,共241首。詩歌多寫離亂漂泊、宦遊隱逸、山水風光。詩風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讚賞。《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卷,事見《新唐書·傳文藝》、《唐詩紀事》卷二七、《唐才子傳》卷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