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十六還蘇州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魏十六還蘇州》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皇甫冉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送魏十六還蘇州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1]

作品格律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這首送別短章,寫得明白曉暢而又感情深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這兩句寫詩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聽著蟋蟀(即“陰蟲”。南朝宋顏延年《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切切的鳴叫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與友人分別,心情異常沉重。 在寫法上,這兩句真切地寫出了送別時那種黯然神傷的環境,通過環境的烘染,把即將離別的愁緒表達得婉轉有致。“秋夜”,點出送別的時間。秋天氣氛肅殺,特別是在秋天的晚上,本來就容易勾起對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時,自己卻要送好友離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別時的悽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從視覺著筆,寫在船上看見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無邊無際,什麼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寫出了作者的心情相當沉重,可謂一箭雙鵰。同時,作者又從聽覺著筆,寫兩岸草叢中蟋蟀的鳴叫,“切切”的叫聲似在相互傾訴,又似在低低飲泣,這悲傷的秋聲,使即將離別的人不忍卒聞。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選取了最能代表秋夜傷懷的景物,交叉描寫,雖沒有明說送別的愁苦,然而經過環境的渲染,這種愁苦具體形象,伸手可觸,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這兩句作者以想像中的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作者想到:今夜,雖然有離別的愁苦,但畢竟還沒有分手,還可以在一起傾心敘談。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到明天,當我再在這隻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蘇州時,那就見不到你了,唯見到滿天的白雲。到那時,悽然孤獨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濃。 這兩句看似在寫明日的白天,其實仍是在寫今晚的秋夜,通過這樣別出心裁的安排,更為深刻地表達出秋夜送別的難分難捨。 全詩結構巧妙,語雖平淡而意味深長。疊字的運用使詩讀來琅琅上口,富於聲情美。[1]

作者簡介
皇甫冉 (717-770)唐代詩人。字茂政。潤州丹陽(今鎮江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十歲便能作文寫詩,張九齡呼為小友。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考中進士第一(狀元)。歷官無錫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遺、右補闕等職。為避戰亂寓居義興(今宜興),據說他所住村莊後來被稱為皇甫舍(今屬芳莊鎮)。大曆(766-779)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其詩清新飄逸,多飄泊之感。[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